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焦點

花蓮焦點

2017-08-18
一場大地震 震出全球首份鋼版油印報
更生日報創刊七十周年「打開記憶的匣子」系列報導 民國四十年花東七點三大地震 本報在一片廢墟中堅持出報以安定人心 周年慶活動當天將贈送五百份珍藏版
分享至


圖:更生日報將贈送與會貴賓各五頁五百份的「手刻鋼版報紙珍藏版」,這是全球第一份鋼版油印的報紙:是全球新聞史上珍貴文化資產。
 

前言
一九四七年,在外國,法國總統選舉歐理和當選、日本施行新憲法;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檢察署以「叛國罪」通緝毛澤東、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在台灣,台灣省主席魏道明就職;在東部,更生日報創刊,七十年來,更生日報每天詳實紀錄東部所有的人、事、物、重大事件、重要建設;本報自今日起,系列報導塵封的精彩故事,為大家「打開記憶的匣子」追憶、緬懷。(編者)
記者田德財/報導
更生日報創刊七十周年慶活動當天,更生日報將贈送與會貴賓五頁的「手刻鋼版報紙珍藏版」五百份送完為止,這是全球第一份鋼版油印的報紙:是全球新聞史上珍貴文化資產,這份真跡油印報紙,要為大家打開第一個記憶的匣子 。
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說,全球第一份手刻鋼版油印的報紙,是更生日報於一九五一年十月(民國四十年)發行;不僅是新聞史上最珍貴的文化資產,也代表著更生日報堅毅不拔、七十年來如一日的敬業精神。
日本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發生大地震,日本石卷市海嘯侵襲,當地報社無法印刷報紙,為提供最新消息,發行手寫油印報紙,獲得華盛頓新聞博物館(Newseum)收藏,其實這份報紙,己晚了更生日報六十年。
記者深入災區採訪 呼籲外援
民國四十年十月廿二日花東發生七點三大地震,災情嚴重,更生日報報社廠房也被震垮,設備全毀,花蓮廢墟一片,人心惶惶,當時創辦人謝膺毅當機立斷,這時最需要的是報導災情、呼籲外援、安定人心,於是在花蓮舊火車前花崗山搭帳棚,請記者深入災區採訪,第二天起以手寫鋼版油印維持出報。
在更生日報報史館典藏的真跡油印報,出版日為四十年十月廿四日到卅日,每天有二個版,發行序號是自一三二六至一三三二(註:日報發行自創刊日起自一號編起,刊於報頭)。
陸續報導官員視察 各界關懷
十月廿六日印報頭版頭題新聞是「總裁(指蔣中正)派員攜款來花,救濟災胞並致慰問」,其他各則新聞都與地震災情及各界關懷有關,第二版是當時的縣長楊仲鯨,考慮把花蓮縣政府自花蓮市區遷往美崙之議,另有災民意見及災情報導。
四十年十月廿七日的第二份油印報頭題新聞是「全省軍民關注本縣地震,熱切發起捐款救濟」相關有關新聞及中央官員視察災情新聞,第二版以各鄉鎮災情統計為主,花蓮縣政府並訂出救濟辦法。
四十年十月廿八日的頭題是「省府關懷本縣災情,再撥款五十萬元」,其他為各種災情新聞,當天還寫了社論,題目是「災後注意公共衛生防止疫癘」,第二版是災情調查快截止及政府協助重建新聞。
四十年十月廿九日報的頭題新聞是「內政部次長蔣渭川代表內政部到花蓮慰問災民」,其他新聞是災後災民生活,二版頭題是花蓮市代表會建請撥款興建臨時收容所,收容數千無家可歸災民等。
創辦人謝膺毅 發揮媒體正義力量
劫後的花蓮,幾成廢墟一片,許多人流離失所,人心惶惶,謝膺毅知道,這時候最需要媒體出來報導災情,呼籲外援安定人心,於是他當機立斷,指示員工,將報社搬到對面火車站,站前搭起棚子,充當報社的臨時辦公室,謝家大小更是總動員。
派報工人穿梭大街小巷 免費發送
謝膺毅的不屈不撓振奮了全體員工,只見記者們鑽入各災區作深入報導,送回來一篇篇稿子,編輯人員漏夜編排,並以手寫鋼版的方式油印出報,廿六日早上,派報工人騎著腳踏車,穿梭大街小巷,像發號外般,將更生日報免費發送給市民。
那個年頭,一般民眾資訊來源不外是報紙和廣播,但有收音機的人家極少,所以當大多數拿到免費報紙時,都感動不已,趕緊翻閱災情報導。
當年目睹出報的資深退休員工吳水蓮說,手刻鋼版的是台東分社主任兼記者陳和昌調回來花蓮的更生日報當總務所刻,由陳香、邱錫英等人編排,先畫好大樣,把各則新聞的配置位置定妥,再依編排位置在鋼版上一字一字地刻。刻好的蠟紙付印後,有三名年輕的派報生,騎腳踏車到街上當號外發送,十分搶手。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