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焦點

花蓮焦點

2017-08-22
戒嚴時期 報界撿字工人戰戰兢兢
更生日報創刊七十周年「打開記憶的匣子」系列報導之四 把擁護中「央」 撿印成擁護中「共」就會大禍臨頭 吳振榮回憶當年的印報史 如數家珍
分享至


圖:當年在更生日報印刷撿字的吳振營夫婦。(記者田德財/攝)
 

前言
一九四七年,在外國,法國總統選舉歐理和當選、日本施行新憲法;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檢察署以「叛國罪」通緝毛澤東、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在台灣,台灣省主席魏道明就職;在東部,更生日報創刊,七十年來,更生日報每天詳實紀錄東部所有的人、事、物、重大事件、重要建設;本報系列報導塵封的精彩故事,為大家「打開記憶的匣子」追憶、緬懷。(編者)
記者田德財/報導
臺灣活版印刷在一九九○年代後,幾乎全面絕跡,全被桌上型出版系統完全取代,整個支撐印刷工業的體系,被數位科技連根拔起,更生日報雖也是跟著科技腳步走,但早期的撿字、鉛字等相關設備,還完整保存這份文化資產。
鉛字撿字時代的「手民之誤」
鉛字撿字時代,報紙如有刊出錯字,第二天會說明是「手民之誤」,何謂「手民之誤」?原來,語出(辭典)清代,汪昉「兩當軒集序」(清朝詩人黃仲則詩作):「亟為鳩工,集手民於廳事。」鳩工,糾集工人。意思為「報刊書籍因排字工人的疏忽,造成文字錯誤。」
台灣在戒嚴時代,出版品報紙、雜誌,如發生在有關反共、愛國議題上的錯別字,是相當嚴重的問題,例如,把擁護中央,撿印成擁護中「共」,或「領袖群倫」,印成領袖群「偷」,撿字工人的「文字獄」便可能上身,第二天再怎麼強調「手民之誤」,恐沒有用。
當時台灣所有報界的撿字工人,無不戰戰兢兢,有人並譏為「清代文字獄的翻版」(清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也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
為什麼會出現錯字?主要原因是鉛字架的排列,是依部首排列,例如「寄寓客家空守寡」都排在同一部首,同理,「央、共」同一部首,「偷、倫」也同一部首,且是反面字,一不小心就撿錯,音思完全相反,大禍臨頭而不知,後來有人想出把「共」字排在特別字架上區隔,以免撿錯。
住花蓮市北濱街的吳振榮、吉楊蘭夫婦,回憶當年的印報史,如數家珍,一幕幕重映眼前。吳振榮說,他十四歲國小畢業、當年民國卅六年,就到承印報紙的振文堂印刷廠當學徒,九月三日更生日報發行創刊號起就承接印報工作,民國四十年十月廿二日到廿五日東部發生大地震,印報廠房全毀,一排排的鉛字全倒,停水停電,無法印報,十月廿三日開始停刊,震災嚴重,當時花蓮另一家報社「東台日報」也停刊。
更生日報社廠房在八個月後重建落成,吳振榮到更生日報印刷廠繼續印報,到民國八十七年才退休。吳振榮說,當年他太太吉楊蘭也在振文堂工作,擔任鉛字修磨,一起工作,相戀、結婚,他到更生日報後,太太在另一家印刷廠工作。
「普天同慶」變普「夭」同慶 吳振榮說,在戒嚴時期檢字,要相當細心,一字不可錯,他說,有一次,在削字時,不小心把「天」字的第一畫削斜了,變成「夭」字,印在報紙上的「普天同慶」變成「普夭同慶」,另有標題:「毛下地獄「莫」歡欣鼓舞」,少了一個「不」,意思完全相反,結果招來問話與調查。
創辦人謝膺毅曾力保員工
吳振榮說,莫須有的大帽子何其大?幸好出事的員工都沒有任何思想問題,僅是「手民誤植」,創辦人謝膺毅更是力保員工,才沒有「三更半夜捉走就沒有回來」的情節。他說,更生日報是一部活的近代印刷史。 (未完待續)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