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台灣日治時代及台灣光復後的官場及政壇,一提馬有岳,都會肅然起敬,他在東部交通、 觀光、經建的公共議題上著力極深;他去世半世紀後花蓮地方人士先後為他與其摯友國田正二豎立雕像以紀念兩人的貢獻。
馬有岳於一九○三年在苗栗通霄出生,自通霄公學校(今通霄國小)畢業後,隨家人移居花蓮港廳瑞穗區,在當地創辦農場,經營舊式糖和澱粉工場。他勤苦修習,曾私下購買日本中學的講習錄,以及早稻田大學的法律講義,也鑽研漢文,如「百家姓」、「千家詩」、「幼學瓊林」等等。
一生為開發東部建言無數
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九日下午二時,馬有岳以參議員身分出席臺灣高等法院成立的「東部分院促成委會」,在擔任召集人主持會議之時,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五歲,他一生以「開發東部、建設花蓮」為職志,振臂疾呼,建言無數。
馬有岳曾在臺灣總督府下的花蓮港廳作事,戰後,他被國民政府派任協助接收富里鄉,並擔任花蓮縣富里鄉鄉長兩個多月。一九四六年一月,他以瑞穗鄉鄉民代表之職被推派參選第一屆花蓮縣參議會參議員並當選;同年四月與其他三名縣參議員,競選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參議員選舉,以第一高票當選省參議員。
倡議建蘇花鐵 被罵說瘋話
北迴鐵路於一九八○年通車,許多人都無私奉獻,但花蓮人有資格講北迴鐵路大功臣的是省諮議員馬有岳,前花蓮縣長吳水雲說,民國四十年代馬有岳倡議興建蘇花鐵路,許多人都罵他是「說瘋話、講夢語」,但他還是堅持到底,直到往生前都念念不忘蘇花鐵路。
馬有岳在四十年代公職中,極力主張的主軸是:「開發台灣東部或者繁榮花蓮,唯一的有效步驟在乎交通建設」。
生前振臂疾呼的四大目標
他畢生為東台灣謀畫、呼籲、促成的重大開發建設,其中以花東公路、花蓮國際港、北迴鐵路,和花蓮港設加工出口區,更是他生前所「一馬當先」、「振臂疾呼」的四大目標。
一九六一年年間,省府為積極開發本省東部,成立東部開發委員會,由省府委員陳友欽任主任委員,其委員人選,包括花蓮縣長柯丁選、已卸任省議員的馬有岳等人。馬有岳為蘇花鐵路的興建,撰寫長達五千多言的陳情書, 但中央仍不聞不問。
一九六六年五月間發起建設蘇花鐵路的馬有岳,參加為促進花蓮至蘇澳鐵路早日實現會議,討論如何促使這條鐵路及早興建。當時參加會議的有花蓮縣長柯丁選、議長葉祐庚、副議長黃金鳳、省議員徐輝國等人。
會中決定成立蘇花鐵路促進委員會,由縣政府議會及工業促進會組成,並請縣政府整理有關資料,於廿五日以前完成,卅日再召開一次委員會,六月廿五日集體向立法院、經合會、交通部、省議會、省政府、國防部等機構陳情,建議早日動工建設。開發東部首重交通。
籌建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中辭逝
馬有岳為方便東部兩縣的法院二審案件,於一九六五年六月發起籌建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並成立籌建委員會自任主委,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九日召集委員會議,會議中精神不支,從主席座位跌倒,抬至沙發休息,後回寓所休息,至午夜一時許,鼻孔流血、呼吸發生困難,時任縣長的醫師柯丁選趕到診察,發現頭蓋骨下陷一處,腦部震盪,至凌晨二時不治,享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