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花東縱谷中一顆翠綠寶石「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有一二五○公頃,民國一○○年五月開放迄今,花蓮林區管理處積極推動平地造林。處長楊瑞芬表示,秉持「低碳、低密度、低開發」理念規劃與經營,現狀已超過原設定目標;尤其是森林的營造找回豐富動植物,隨地可見草地明珠│環頸雉,更讓園區充分顯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未來更要推出風箏節、自行車及慢跑等低碳體驗活動。
賞螢創造千萬觀光產值
園區結合由光復鄉及瑞穗鄉七個部落社區,共同打造食物森林及景觀農作,不僅推出多場次體驗活動及食農教育,獲得民眾喜愛。楊瑞芬說,今年三到四月賞螢活動,更創造一個月一○八○九人次參與,為當地農家帶來二四○萬產值,也為週遭創造住宿及餐飲等上千萬元的觀光產值。
園區為改變早期甘蔗經營,降低棲地干擾及禁用殺草劑等,成功營造全國之冠,約五到六百公頃的螢火蟲棲地,今年首次推出使用者付費一九八元的賞螢費用,七十元是購置社區農特產品贈給賞螢者,希望大家能知道在地友善好物。
社區參與種植景觀農作
由於園區面積遼闊,周遭七個部落及社區參與景觀農作,種植具有原住民、客、閩各族群之特色作物,如芝麻、紅藜、野菜等,鄉親們不僅推出森林市集 ,更有農夫學堂,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平森景觀農作區。
楊瑞芬稱許這就是最好的「食農教育」,不論是遊客或體驗者,可以看到友善環境種植的農作物,並在農夫達人帶領下,體驗耕作或採收,品嚐最鮮的料理,將農特產帶回家,這也發展了當地農產加值的六級農業。
另全長十三公里的森林鐵馬道,種植台灣櫸樹、楓香、杜英、光臘樹、茄苳、台灣欒樹、烏心石等二十種台灣原生種林木,一年四季有著不同景緻。她提到,由於該區屬大和溪的行水區,為河床地土質,較貧瘠,台糖早期種植甘蔗,屬非深根性植物,翻土僅有十五公分,當時園區所栽種林木,都具有養土功能的原生種台灣林木。
楊瑞芬表示,民國九十一年起造林至今,近年林木鬱閉度高,未來將與臺糖合作辦理疏伐及修枝,提供建壯大徑級高經濟價值林木,另疏伐的楓香、杜英等小徑木,則可培植椴木香菇,增加收益。
製森林蜜 林下經濟一環
另園區不僅林木開花會吸引蜜峰,林木下各類草花如咸豐草等也提供優質蜜源。她強調,林下養蜂生產森林蜜等,在自強外役監獄已有成功案例;無污染環境下,蜜蜂四季都有花蜜可採,生長非常好,所採的蜜源製成森林蜜,也是林下經濟的重要一環。
整體來說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規劃,結合周邊農業、城鄉文化、社區營造及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等產業與資源,打造符合生態、節能、減碳、健康導向的規劃與設計。
楊瑞芬表示,大農大富是多元知性旅遊場域,並與縱谷內遊憩景點連線,提供優質遊憩服務,同時平地森林所創造出在地生態景觀,與地方居民生活結合,提供國人身心健康的休憩景點,更充滿著環境產業永續發展的機會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