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綜合

花蓮綜合

2017-09-06
原鄉作物潛力無窮 農改場積極開發
樹豆有原住民威而剛之稱 太白粉原料之葛鬱金等 農改場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保存與研發
分享至


圖:油料特色作物,油茶籽榨出的油有東方橄欖油之稱。
 

記者劉怡伶/報導 
花蓮農改場表示,原鄉多具備未受人為破壞的天然環境,並保留豐富的原住民特色作物資源,但隨著時間轉變,部落漢化與青年人口外移日益嚴重,導致部落特色農產業,逐漸凋零。 
為恢復原鄉特色作物復耕與建立部落的農產業,特別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進行原鄉部落特色作物的種原蒐集及保存、栽培技術的研發以及品種的改良等工作。 
農改場蒐集及保存已超過50種 
目前花蓮農改場蒐集及保存的原住民特色作物種原超過五十種,除以低溫貯藏所蒐集的種子外,也設置田間的植株活體種原保存圃。 
原鄉部落特色作物的種類相當多,大致分為可供食用的作物及具特殊用途的作物。花改場說,這都具有發展的特色與潛力,值得推廣發展。 
如原鄉保留各式各樣的豆類,如樹豆、鵲豆、八月豆、翼豆等。花改場提到,豆類種子,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及油脂,是重要的副食品及植物性油脂的供給來源。 
除了食用外 也運用到工藝 
根莖類有葛鬱金、樹薯、山藥等,為早期原住民最主要的食糧之一。另原鄉的野菜資源更是豐富,除常見野外的龍葵、假人參、野莧、刺莧、紫背草、昭和草、細葉碎米薺、番杏等,也有大面積栽培的山蘇、過溝菜蕨、山苦瓜、木鱉子、輪胎茄等。 
部落常見的油料作物為「油茶」。花改場說,油茶種子,在秋季成熟後可提供榨油,俗稱苦茶油。香辛料作物,則具有特殊的香氣,常被利用於料理的調味料,具有原住民特色的香辛料作物,有刺蔥、蕗蕎、紫蘇等。 
除可食用的原鄉特色作物外,也進行原住民工藝上,常使用的纖維及染料作物的保種。花蓮農改場說,纖維料植物如月桃、黃麻、黃藤、構樹及苧麻等,在各原住民族的服飾、編織及各種手工藝品用途具相當重要地位。纖維料,自古就是人類日常生活中衣、住、行等不可少的植物。 
天然植物染料,如薑黃、鬱金及臺灣馬藍等,可作為食品或一般織物的染劑,具有自然、安全、環保及對人體較健康的特性。 
提升部落特色農產競爭力 
花蓮農改場強調,透過積極保存及蒐集原鄉特色作物的種原,分門別類盤點具有發展潛力的作物,並進行栽培技術的相關改進與研發,期望透過生產、栽培等基礎研究從而穩定部落一級產業的發展,提升部落特色農產業的競爭力。 
未來將持續進行原鄉部落,具有潛力發展作物的品種改良及有機栽培技術的研發,甚至後續的採後處理及加工技術的建立。花改場期望建立原鄉部落特色作物生產、加工、包裝行銷乃至觀光休閒的六級化產業的發展。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