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早期台灣有四大林場,分別是一九一二年阿里山、一九一四年太平山、一九一六年八仙山及一九一八年林田山。花蓮林管處長楊瑞芬表示,林務局規劃了四處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文化園區相當完整,保存當時的生活機能,可說是全國唯一聚落型的林場。她期待園區內的日式宿舍,逐年爭取經費分批修復,發展成為木工手作的long stay,並引進VR或虛擬實境,重現早期林場體驗,再創林業亮點,帶動社區發展。
台灣四大林場之一
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基地面積有十五點二三公頃,上方的林田山曾經是台灣第四大林場,民國七年開始伐木,當時主要樹種有紅檜、扁柏、鐵杉、雲杉。花蓮林管處說,民國二十七年展開大規模發展,興建聚落,在一九六○年代伐木的全盛時期,林田山一片人聲鼎沸景象,有「小上海」之稱。
日本人在民國二十七年後大規模伐木,除興建運材鐵道、索道及集材等相關設施外,也為林場工作人員設立中山堂、員工宿舍、醫務室、福利社、米店、雜貨店、洗衣部、理髮部、消防隊及幼稚園和小學等學校。
全盛期曾有四、五百戶
花蓮林管處說,當年的林田山林場,是一個生活機能完備的伐木社區,全盛期間曾聚集了四、五百戶住家,人口數更高達兩千多人。
光復後,林場持續開採,整體生活機能完善,直到民國七十七年禁止砍伐天然木材,雖林場伐木業務發展逐漸沒落,但園區整體保存當時的生活機能。林管處表示,日式宿舍在民國九十五年底,經花蓮縣政府公告為歷史聚落,八十九棟宿舍僅有三十二戶有住人,宿舍的退休員工,可說是園區最生動的活歷史。
花蓮早期伐木有林田山、哈崙(池南上方)、嵐山(水源地上方)等三處,哈崙與嵐山二個地方損毀嚴重,看不到山上的場景與過往各項設備,山下也沒有可供緬懷的完整機能。花蓮林管處提到,林田山各項完整的生活機能與伐木歷史,在園區仍保存完整,對林業發展史而言是非常珍貴。
爭取經費修復宿舍
楊瑞芬表示,將規劃停車場改做市集,並恢復早期中山堂播電影、冰店及餐廳,未來不僅會在園區引進VR或虛擬實境,重現早期哈崙與嵐山林場體驗,也希望園區宿舍可以逐年爭取經費分批修復,發展成long stay,讓旅遊者體驗林間住宿的美好。
不僅晚上可以到中山堂看電影,或聽老員工述說往伐木故事,一起唱唱林班歌,遊客也能在往昔食堂裡,品嚐當地的綠色環保食材,甚至可以親自動手完成木工作品。楊瑞芬說,讓旅遊者在園區可享受一個有深度,並能認識林業文化的遊程。
與社區合作 再創林業亮點
將與萬榮鄉公所與各社區共同合作,再創林業亮點,帶動社區整體發展。楊瑞芬說,目前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每年入園參觀有三十萬人次,創造周邊效益約有一億元的觀光產值,相信未來在逐步完成各項亮點後,將可再創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