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小菁╱報導
慈大附中昨天舉辦「一○六學年度各級學校防災教育暨觀摩研習」(左圖),包括宜蘭、花蓮、台東各級學校教官、學務人員逾百人參加,共同參與地震避難掩護演練,同時辦理「慈悲科技」防災教育體驗活動,建構全民減災、防災及救災的認知與行動力。
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因此地震頻繁,尤其對台灣東部所造成的影響更為明顯。
依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花蓮縣近年來地震及颱風入侵次數高居全國之冠,因此落實防災教育對花蓮縣而言更有其重要性。
國教署校安組吳建憲督導與花蓮縣教育處副處長李裕仁提到,防災要結合在地思維,了解潛勢危機,才能發揮最大功效。花蓮需要什麼樣的防災?花蓮消防局王秀妹分隊長表示,花蓮有特有的防災背包,救人是消防員的天職,但活著離開是人的天賦,透過宣導與平時的演練,才能在災害發生時發揮自救救人的行動。
慈大附中師生實際模擬地震避難狀況,觀摩啟動學校系統防災力。只見地震警報發布,慈大附中全校師生進入地震模擬狀況,在地震持續間,立即就地避難掩護,師生躲在桌下、柱旁、牆邊,並且打開大門與關閉電源,在地震稍歇後,由師長引導學生以最快速度至運動場集合。過程遵守「不說話、不急跑、不推擠」的原則。
全校千名師生,在兩分鐘內安靜迅速到達集合現場,保持肅靜,並以班級為單位由師長清點人數,安撫學生情緒。經人數清查後,老師反映,疑有學生於疏散時,受困於建物內,無法聯繫。於是緊急啟動應變救援系統,順利協助學生脫困,並完成通報及聯繫家長。學生動作迅速確實,隊伍整齊,讓現場來賓驚嘆連連,國教署吳督導稱讚彷彿是嚴謹訓練後的國軍部隊。
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說明,在慈大附中防災教育目標期待小學學習自救、國中能做到互救、高中發展救人知能。除了防災演練,慈濟基金會柳宗言專員以慈悲心出發,分享防災科技與創新思維。
柳宗言表示,二○○三年,證嚴法師指示實業家志工組成慈濟人道援助會,規劃救災的後勤系統。他們並不僅著力於集聚物資,更勇於面對災難現場浮現的考驗,與工研院等機構合作,透過科技尋求問題的解決。
接著進行慈悲科技分站導覽及體驗。有模組化行動廚房,三小時內能提供九百人餐點;全地形救災工作車駛入災區,能在崎嶇路面負重行駛,體積小可鑽走向弄運送物資或運出污泥;行動淨水機組雖微小如將中一葉,卻能將惡水淨化為甘露,具備快速、優質、出水量豐沛的優點,單日最多能淨化十五噸水量;組合屋、多功能福慧床能快速展開,協助災民得到充分休息,處理災難造成的心理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