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特稿
從台灣觀光學院教育部要求轉型的風波,不難看出教育部對私立學校偏鄉教育政策的存有嚴重的「偏鄉偏見」,教育政策幾乎是「任由私立學校自生自滅」,與私立學校法開宗明義的「為促進私立學校多元健全發展,提高其公共性及自主性,以鼓勵私人興學,並增加國民就學及公平選擇之機會」宗旨有違。
東華大學尚未成立之前,台觀前身的精鍾商專校、大漢技術學院前身的大漢工商專校先後設校後,給東部人高等教育受教的機會大大提升,與花蓮師院一樣,都是東部大專教育首席學府,但東華大學設校後,不僅重創了這兩所私校的生存空間,更吞食(合併)了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師院),沒想到,花蓮的教育環境竟似乎變成資本主義下的自由經濟競爭,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
以「學生人數」多寡決定私校存廢 對偏鄉不公平
讓東部有一所綜合大學,雖是好事,但教育部卻未考慮到這種「大魚吃小魚」的政策執行後,仍以一體適用的教育政策,對待這兩所私立大專院校,毫不考慮國內各國、私立大學「鯨吞蠶食」後,所剩的弱勢學生何去何從,仍以全國統一標準要求這兩所私校要招收足夠的學生人數,在「少子化」及「排擠化」下,教育部以「學生人數」多寡來取決私校存廢的標準,對待偏鄉,教育部不僅無情,更是無義。
少子化問題對於大學經營最大的衝擊,不一定是走向學校倒閉或是科系的裁併與縮減規模的道路上;隨著大學就學人數逐年遞減,許多學校面臨招生不足的窘境,並非學校的錯,例如台觀、大漢都是辦學優良、體質健全的學校,少子化的衝擊,教育部應該讓學校發展為「小而美」的精緻學校,只要董事會願意出錢出力,維持學校正常運作,教育部實不宜插手管得太多,甚至澆學校董事會的冷水。
少子化或許是私校轉機
當然,除了教育部不要「包山包海」地管私校 ,少子化或許是私校的轉機,藉此正視當前高等教育經營的問題和挑戰,進行課程與教學上的調整和轉化,擘劃學校整體發展方向,妥善調整校內系所的設置、整合,統籌有限資源或經費,俾能提高組織運作的效能。
教育人士認為,長期以來,台灣教育的公平性一直很受重視,也相信教育是偏鄉子弟脫離貧窮、往上流社會移動的有效途徑。未來要改善偏鄉教育的困境,必須深入分析偏鄉教育的問題,整合社區特性、家庭經濟因素、提升學習動機、創新教育思維、鬆綁教育法規、善用數位科技和增加城鄉校際互動交流等。
教育要強調垂直公平性,依偏鄉的不同特性,給予不同的待遇,也就是差別特性差別待遇,目的在於使偏鄉的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相等潛力的發展或充分發展潛力,確保不會因位處偏鄉而受到影響,而非以都市教育來看偏鄉教育或畫上等號。
總而言之,翻轉偏鄉教育是縮小貧富差距和促進「公平」社會的有效途徑,過去政府已經投入許多努力,但尚有不足,教育部未來更應繼續關注資源和經費的有「效率」運用,賦予私校辦學更多的實驗「自由」,秉持永不放棄與愛的信念,持續努力的改善偏鄉教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美國,有許多小而美的社區大學,並不因為人數少而受影響,反而發展成精緻的學校,值得我國教育部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