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溪/記者黃聰明報導
立山村山里陶賽部落昨天辦理苧麻節系列活動,二首壓軸性歌舞節目中,第一是詮釋從剝麻皮到織布的繁瑣過程,第二是說明陶賽族人從太魯閣國家公園遷徙到現今部落的艱辛過程,頗具有部落文化特色。
立山村山里部落族人屬於少數東賽德克族Duda群,民國廿九年從陶賽流域(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迴頭彎一帶)遷徙到現今的部落,亦即立山部落上方、豐坪溪上游兩岸,當地人自稱賽德克陶賽族。
山里部落早年仍種植苧麻,作為傳統織布的原料,近幾年辦理苧麻節系列活動,推展織布文化,讓外界人士看得見賽德克族陶賽部落的苧麻之美,因為是卓溪、萬榮、秀林等山原部落擅長織布的太魯閣、賽德克族中唯一辦理苧麻相關活動的部落,這項文化活動也成為山里部落特色文化活動,每年吸引外地遊客到場參觀。
山里社區昨天辦理苧麻節系列活動,由社區理事長林建忠主持,原民會賽德克族專任委員督溪.海岱、縣議員蘇忠亮、鄉長呂必賢、鄉代會副主席高小成、鄉代王碧雪、立山村長葉光明、山里部落頭目張志郎及十餘位卓溪鄉部落頭目到場,雖然部落族人只有五百多人,幾乎全員到場,場面變得熱鬧歡慶。
林建忠致詞時表示,苧麻製作出來的織布品可以產生許多附加製品,非常商業化,當前政府也注重並高度保障原民文化產業,例如著作權及智財權,對原民帶來很大的保護。
呂必賢致詞時讚賞山里部落是有生命的部落,他表示,苧麻節是一種文化,是長輩的智慧,我們要繼續傳承。他並表示,有這麼多的長官到場,這就是一種推動力量。
現場有多首展演活動中,其中二項歌舞是壓軸性表演,第一首已以歌舞詮釋從割苧麻、剝麻皮、打紗、日曬、浸漬、煮線、洗砂、捲紗、理線、理經、到織布、做出布匹的繁瑣過程,讓外界知道織布之美,也帶領下一代傳承織布文化。
第二是以行動劇說明整個陶賽族人從陶賽發源地步行到花蓮、然後搭火車到三民火車站、再徒步遷徙到現今部落的艱辛過程,讓部落下一代了解部落的根源。由於表演者動作詼諧,稍有一個逗趣的動作,就帶給滿場歡笑。
展演節目結束後,全體族人殺豬享受部落婦女料理的風味餐,全體族人吃到飽,下午則辦理傳統技藝競賽,晚間則是苧麻之夜,全體族人從早歡慶到晚上,可說是部落特有的文化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