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特稿
「農兵橋」未來改建完成後,計畫改名「仁兵橋」,地方人士認為萬萬不可,因為這座橋有其歷史背景,而不是地方行政區域或溪名之名稱的橋名。
早期,農兵橋的橋頭,刻有「農濱橋」,沿用了數十數年之後,才被文史工作者發現嚴重錯誤,花蓮市公所歷經考證,才改正為「農兵橋」。
嘉邑行善團出錢建橋,是一番公益,但對橋名的命名,該團要怎麼稱呼橋名,有其自主權, 但地方政府,絕不可跟著一起改,這種「出錢者命橋名」的作法,將衝擊地方的歷史文化。
舉例說,為紀念張箭、鄧玉瑛兩位老師涉水上課不幸殉職,所建的「箭瑛大橋」,如果未來有民間捐資改建、重建,也改了橋名,可能就有爭議。
歷史是記載過去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文化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累積,在歷史中產生了文化,文化也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知道祖先們做了什麼事,以人為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有其歷史文化背景的橋名,是不宜磨滅與隨便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