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從沿街叫賣(米麻)糬的小販到 「花蓮(米麻)糬王」,再到接任花蓮縣新聞記者公會本屆理事長, 董椿(雨隆)這段路充滿著傳奇故事。
後山電台本是結合咖啡廳、藝文活動及社區營造多功能的電台,藝文中心規畫一間透明式的播音室,所有主持人均採現場直播方式,播音室外就是極具藝術氣息的咖啡座,藝文中心經常舉辦文學講座、媽媽成長營、廣播培訓營及音樂創作發表會等活動,儼然成為花蓮市另一個民間的文化中心。
十年前,董椿(雨隆)還是後山電台的廣告大客戶,由於電台有意改組,董椿(雨隆)就從客戶變成買下電台的老闆,會買下的原因,一是這電台的「調性」屬於休閒、娛樂、公益,與他的性格接近。
增加新聞部 沒有賣藥廣告
董椿(雨隆)買下電台,再花數千萬元,把所有的軟硬體全部更新,頻率八九.七不變,繼續保留休閒、娛樂、公益的調性並加強節目內容,完全沒有賣藥廣告,且增加新聞部,派出記者採訪國內外大小新聞,成了直播新聞的電台。
曾榮獲廣播金音獎
後山電台參加第二屆廣播金音獎,全國卅二家電台、一九九件競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大獎,由該台主持人張雪芳贏得最佳文教資訊節目主持人,沈君茹獲最佳本土文化節目主持人。
主持人二度入圍金鐘獎
董椿(雨隆)經營電台與經營(米麻)糬事業一樣用心,重視所有節目的品質,二○一五年張雪芳再以「台灣創意通」節目,入圍金鐘獎社區節目主持人獎,這是她二度入圍金鐘獎,張雪芳原是鋼琴老師,進入廣播界後,被稱為電台「廣播情人」,所以常有人說,後山電台有一位「廣播情人」。
董椿(雨隆)說,「台灣創意通」節目,從無毒農業的角度切入,關懷食安、地方的生活脈動、帶領聽眾徜徉於花蓮春夏秋冬四季轉變的風華,緩緩說出花蓮的社區故事。她說,服務社區,就是要貼近社區的生活,以生活的文化、食衣住行育樂來呈現社區的真。
對於新聞節目,董椿(雨隆)也相當重視, 努力在新聞內容上求新、求活、求精,在越來越重視新聞的今天,他對新聞節目進行精準、正確的設計,在追求內容鮮活的同時,力求形式完美,追求新聞性和藝術性的統一,使聽眾在獲得新聞訊的同時,得到美的聽覺享受,增強新聞節目的可聽性和吸引力。
董椿(雨隆)說,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守望者,後山電台重視新聞媒體的社會守望功能,他當選理事長後更是責無旁貸的責任,他會努力、再努力,善盡媒體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