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伶/文
在鳳林種植落花生、硬質玉米、栗子地瓜等雜糧作物的青農吳尚謙,與父親家人共同耕作三十二公頃,除透過小地主大專業農政策承租耕地外,另在鳳榮地區農會所成立之農地集團栽培經營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營管中心)的協助下,今年完成與地主簽訂代耕協議書取得耕地。
三十九歲吳尚謙說,透過鳳榮地區農會的營管中心,有效整合農戶與幫忙農友,更能掌握其轄區,土地有無種植、誰在耕種、種些什麼作物。他強調,不要荒廢土地,才能讓有意願回鄉青年,有機會共創農村經濟活力。
以往農地都是口頭約,說好給誰耕作,但農會不清楚散戶的農友土地耕種狀況,於成立營管中心後,可掌握耕作面積及產量。他提到,去(一○五)年十月成立後,鳳榮地區農會即掌握農地經營、作物種植狀況及產量數據等。
地主與耕者
都有獎勵金
吳尚謙說,在營管中心成立前,尚缺二甲地,就開始幫忙找地,讓中心達到合格條件與開始運作;政府推動這個政策對地主與耕作者都有獎勵金制度,以一甲地為基準,每半年地主三千元、耕作者五千元,這對耕作者與地主都有幫助。
吳尚謙表示,從小就幫忙家中務農,耕田不是難事,民國八十三年家中曾畜牧養豬,高達一千多頭豬隻;惟口蹄疫情,家中結束養豬工作。因此離開家鄉去外縣市工作,三十二歲前,在台南新營煉鋼廠,從事二次精練鋼鐵工作,後因父親心血管萎縮開刀,再次返鄉務農。
家中種雜糧 價格不穩
家中花生種植二十公頃、玉米十公頃、栗子地瓜二公頃,但雜糧價格不穩定,如一○四年花生每台斤三十六元,因豐收量多價錢往下掉,但去年就有回升,每台斤四十二元,今年則到五十五元。
另,餵食畜牧家禽的硬質玉米,以前是進口,當時市場收購價每公斤七元,根本不划算會虧本。現今種植十一公頃,但常被雉雞吃掉約三公頃,必須補種,但又會再次被吃掉,所以成本增加很多,根本沒有賺到錢。現在台東縣農會收購九元,今年如沒有被雉雞吃掉,也沒有鳥害,在豐收情況下才會有賺,一甲地可賺二萬元,算是有些利潤。
吳尚謙表示,落花生種植與採收,需要僱用人員幫忙,一年大約要六到七位。務農受環境影響大,變數很多,收入起伏不定,農作價錢不好就會虧本,另還要靠天吃飯,颱風下大雨,或氣候不佳都會影響收成,收成不好,一家人皮帶就要勒緊。
降低成本 才能有利潤
物價都漲價,農業成本也跟著提高,必須很精確計算,如何降低成本才能有利潤,每年營收都不同,雖辛苦,但還可以養活一家人。他不諱言,農業人口老化,人力減少,農民種田必須貸款買農機具,感謝農糧署相關農機補助,才能稍微喘口氣,也因為有小大營管中心及各項政策,才能租到地耕作並養活一家人。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東區分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