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璋/文
阿美族木雕家陳建造擅長以漂流木為創作素材,這次應邀在「經典原藝—二○一七花蓮原住民木雕邀請展」呈現的作品,造型跳脫傳統,並富有色彩,訴說生命可貴當珍惜。
現場展出二件作品,從主題不難想見,陳建造想說的都是「生命」,彼此互有對話。二○一六年創作的「新生」,放在展場中格外醒目,因為他不只造型跳脫傳統,更以壓克力漆彩繪,原來是他認為原木質地可能影響作品的表現。
「新生」有一個很大的圓環,陳建造說,這是象徵父母親給嬰兒的生長環境,也有對孩子能順利長大的期許。嬰兒身上的臍帶連結代表父母的符號標誌,這是說父母扶養孩子長大是應盡的責任,不只是愛護下一代,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另一件創作年代更早,是陳建造於二○一四年完成的肖楠木作品「好孕到」,可見母親挺著大肚子,面帶滿足的喜悅,呵護著孕育中的小寶寶。好孕到也是「好運到」,不只為人父母喜悅,也是能使家庭幸福美滿的。
面對少子化議題,又加上年輕人對懷孕經驗不足,新生兒遭棄養、甚至墮胎的問題層出不窮。陳建造從中思考,認為生命得來不易,希望透過作品「新生」、「好孕到」,引起觀眾省思。這二件作品更曾入選臺灣國際木雕比賽,是他的得意作。
阿美族人陳建造曾經是一名板模師傅,由於認為從事這種粗工非長久之計,加上自己一心想要傳承部落文化,因此毅然決然轉型。
即便面對生活經濟及親友不諒解,但是想到深愛的傳統文化,面臨凋零與流失感到相當不捨,因此陳建造仍咬緊牙關努力學習。現為「米哆荳木雕工作室」負責人,專事木雕藝術創作。
陳建造從事木雕創作二十年來,不斷在傳統基礎上,將更多現代思維與創意巧思融入作品,因此每件作品都富有生命力,件件與眾不同也饒富深意。
為讓民眾更瞭解原住民木雕藝術並推廣在地文化,「經典原藝—二○一七花蓮原住民木雕邀請展」邀請木雕家胡銀祿、林阿隆、陳建造、田欽賢及西又‧比林聯合展出,即日起至二○一八年一月二日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二企劃室,帶領民眾共賞原民工藝之美。(花蓮縣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