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道田/報導
馬蘭部落族人十八世紀居住於現今鯉魚山(Farangaw)、體育場、臺東高中、臺東大學及農業改良場一處。部落依山得名。依恃山障及太平溪水利安居,墾殖小米。該部落建立之初,谷拉斯‧馬亨亨擔任Kakitaan,領導部落族人從事農耕、漁獵。據有Danguwatan(新生國小東側)、Rara(更生路.四維路口附近)、Noamisam(馬蘭天主堂宿舍前)、Itimolay(開封街新生路口)四大聚會所,人口眾多,於卑南溪口及太平溪口兩處出海口辦理海祭,昨日馬蘭部落族人舉行臺東縣馬蘭部落文化傳承協會成立大會,議長饒慶鈴、市長張國洲等多位貴賓與會。
馬蘭部落文化傳承協會執行秘書黃憲載表示,一八九五年日本帝國統治台灣後,馬蘭部落人口繼續增加,部落往鯉魚山東北角擴大。後來因日本政府強徵部落原居地蓋廳舍、霍亂等瘟疫影響以及農業耕作之需要等因素,漸遷至現今地點(臺東市新生里、中心里、馬蘭里及自強里之區域空間)。
在部落發展與族群歷史裡,馬蘭部落一直是阿美族群人才輩出的部落,在政治、教育、音樂、文化及體育等方面皆曾有過指標性人物,如民族英雄馬亨亨、制憲國大黃忠、棒壇聞人郭光也、天籟之音郭英男、亞洲鐵人楊傳廣、以及飛官將軍高巍和等前輩。
黃憲載說,傳統的馬蘭部落原本就有著嚴謹的年齡階層組織(kaput)運作,以維繫部落內公共事務之推行。在現今處於混居型部落的居住空間裡,馬蘭部落青年們有感於部落傳統生活空間之限縮以及語言文化逐漸凋零,實感復振傳統文化有其急迫性,為因應現代社會民間團體組織性運作之方式,故經部落青年們(kapah)凝聚共識,籌劃成立「臺東縣馬蘭部落文化傳承協會」,希望透過協會組織性之運作,體現年齡階層敬老負責傳承之精神,在未來部落事務的文化復振、民族空間營造、部落公法人、健康營造及傳統領域等相關議題上能有更團結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