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位在花蓮市新港街馬耳鼻喉科診所,在花蓮開業已長達四十年,開業醫師馬維興(見圖),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高大爽朗的笑聲與親切問診,是許多花蓮市民所熟悉的「不老」醫師。花蓮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鄒永宏說,當年自己在台大醫院受訓,深知花蓮較欠缺專業領域的年輕醫師,感謝馬醫師選擇到花蓮並留下來,就耳鼻喉科的專業看顧鄉親並贏得大家信任,成就小鎮與醫師間的美好情誼。
儘量做到沒有不良事蹟
「其實自己真的是沒有優良事蹟的醫師,但儘量做到沒有不良事蹟的開業醫師,實在沒想到會被提為優良醫師」。馬維興說,當年慈濟醫院正在籌備時的院長,也是曾擔任台大醫院的院長杜詩綿告訴他,花蓮沒有年輕的耳鼻喉科醫師,鼓勵他來花蓮;因自己是緬甸僑生,沒有什麼牽掛,就來到花蓮,也愛上花蓮。
民國六十四年到花蓮,當時花蓮,在耳鼻喉科專科領域醫師發生斷層。他提到,因沒有年輕醫師,而老醫師也較沒有開刀,在花蓮醫院時,最高的開刀紀錄,曾一天開三台,雖然耳鼻喉科是屬於小科,但也不能一個人開刀,如果碰到開大刀,更需要醫院團隊的整體合作。
馬維興笑著說,以前耳鼻喉科是冷門科系,由於整體醫療環境改變,現在耳鼻喉科已不是小科了,反而是以前熱門的四大科│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由於沒有醫學生選,被醫界稱為「四大皆空」科,耳鼻喉科卻成為很多人選的大科。
當年在台大受訓耳鼻喉科,不是看傷風感冒,但到發現花蓮有一個現象,就是傷風感冒一定要看耳鼻喉科。他說,當時花蓮鄉親雖有專科醫師可看診,是否罹患鼻咽癌並進行切片,但切片檢查必須送到台大,現在花蓮已有醫療機構可以整體執行。
民國六十六年開業後,就不再開刀,但最近碰到一位病患,他的朋友介紹來診所看診。馬維興表示,病人曾在其他醫院就診,有醫師告訴他,口腔有問題發現有白斑,由於不放心,經朋友介紹來到診所;經診治後,告訴病患主要問題不是白斑,而是口腔內有腫塊,立即協助轉診到醫院進行切片,最近報告也出來了,必須立即進行治療。
大醫院病人太多 醫病關係緊繃
看到現在醫病關係,有時很令人感慨,以前很少看到語言、肢體等暴力相向問題。他說,健保制度後,大醫院看病的的病人實在太多,「三長二短」的不好就診情形常有聽聞,造成醫病關係的緊繃。馬維興強調,這不是醫學倫理,沒教好醫生問診態度的問題,實在是病人太多。
病人沒事逛醫院 健保改革有必要
當到醫院掛號只要一百多元時,病人拿藥,沒有按時吃藥,又覺得到醫院看病不貴,就會養成沒事到醫院逛的習慣,這會浪費醫療資源與醫生時間。馬維興表示,健保改革實在有必要,當政府推動健保分級醫療制度,的確解決一些問題,有些病人不一定要到醫院看診,把醫生時間都搶走。
兒子在澳洲是神經外科醫生,在台灣醫生這一行,已經不如以往。馬維興表示,開業已四十年,本本分分用心治療病人,幫助弱勢與貧困鄉親,能多做一點算一點,由於年紀關係將減少看病量,慢慢準備退休。
老醫生就是令人信任。現場來看診七十歲的黃先生說,能夠醫治病人的醫生,到哪裡都會受到尊重,醫生對病人而言是保命救命的行業。他稱讚的說,欣賞馬醫生是台大訓練,做事與診療過程都有規矩又有一套,這就是最好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