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中廣花蓮台辦公室日前從原址遷到花蓮市富安路一○八號二樓,發射台也移到賀田山,原址土地交還交通部,建築由於數年前已指定為歷史建築,依交通部指定,移交給花蓮縣文化局,同時把若干珍貴的中廣文物移贈文化局。
中廣花蓮台長陳秀卿說,文物包括兩座(FM及AM)高架發射台鐵塔、盤式混音式錄音設備、歷年金鐘獎獎座、獎牌(這一部分為出借)、中廣自製真空管發射器、MD卡式錄音帶等,件件都能呈現中廣的發展軌跡及歷史文化。
花蓮台民國三十四年設立
陳秀卿說,中國廣播公司成立近九十年,在台服務超過七十年。全台九個分台之中,花蓮台是資深分台之一,設立於民國三十四年,當時只有中波一百瓦一個週率,轉播總公司節目。
民國三十九年起,中廣花蓮台開闢地方性節目,服務花蓮在地聽眾。民國四十七年成立玉里轉播站,自此,服務範圍擴及花蓮全境,成為陪伴許多花蓮人成長學習的共同記憶。而矗立在花蓮市美崙松園間的兩座紅白相間的廣播發射鐵塔更是花蓮市的重要地標。
主體建築日據末期興建
中廣花蓮台主體建築興建於日據末期,為磚木混合的一層樓建築,座落於百年琉球松林間,造型特殊,多數民眾都希望此棟建築能予以保存,中廣花蓮台順應民意,三年前即著手搬遷計畫。
花蓮縣文化局則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此建築和場區進行多次會勘審查。審查委員一致認為,此建築是台灣廣播歷史發展花東地區重要實體件,具歷史文化價值,營運期間因使用功能需求,歷經多次增改建與修繕,外牆材料與門窗材料及內部裝修雖與原建物不同,但大致仍維持其外觀樣式,園區面積廣大,有不少列管老樹,環境甚佳,且與松園別館、中華電信及自來水淨水場相鄰,具再利用及再發展之潛力,文化局於是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等相關規定,於一○四年十一月廿六日登錄為歷史建築。
中廣花蓮台主體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後,中廣公司配合政策更加積極進行搬遷進度,採取鐵塔與辦公室分離的模式分階段進行,今年六月新址鐵塔興建完成,發射機組陸續搬遷,九月覓得富安路108號2樓辦公室,十月完成搬遷,並於十月三十一日移交給花蓮縣文化局。
規劃經營廣播文化園區
由於審查委員在審查過程中提議,中廣花蓮台松園台址於日據時期興建時即是放送局(廣播電台),後來中廣接管經營,創造東部地區廣播的輝煌,從興建至今都是廣播電台,將來可以朝向廣播文化園區的方向規劃經營,展示廣播歷史、文物與相關器材。中廣公司尊重委員的提議,留下部份廣播相關文物,以贈送或出借的方式移交給文化局,包括兩座分別為七十二米和六十六米的鐵塔、混音式錄音設備、真空管發射機等,以及出借歷年的金鐘獎獎牌、獎座等。
中廣公司是台灣首家廣播電台,歷史最久,服務層面最廣,歷經幾次變革,目前廣播頻道有全台收聽率最高的流行網、全台唯一的新聞專業頻道中廣新聞網、中廣鄉親網、台北AM531之外,並開拓網路線上聽及中廣新聞爆APP,目前下載量達到四十五萬人次,部份時段節目並開放臉書直播,讓廣播更透明、更多元。
原有廣播頻道繼續保留
中廣花蓮台遷址後,仍繼續保留原有的廣播頻道,在大花蓮地區, 中廣流行網FM一○二點一、中廣新聞網AM八五五、 中廣鄉親網AM一一八八。中南地區,玉里轉播站,中廣流行網FM一○三點三、中廣新聞網AM一一一六、中廣鄉親網AM一三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