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創立於一九一○年,當時院舍為木造平房,病房兩幢,設有四十五病床位,是花蓮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醫院,迄今矗立於此已逾百餘年歲月。日治時期稱為「臺灣總督府花蓮港醫院」,隸屬於臺灣總督府管轄, 由於醫院與一般機關不同,該院日治時代所保存的史料不多。
一九○九年花蓮港廳成立,廳置警務課下設衛生系,此為衛生行政機關的開端。翌年 六月,「花蓮港醫院」設立,繼總督府於一九○七年於花蓮設「鐵道部花蓮港出所」(即花蓮鐵路管理處)之後,先後再設花蓮港醫務室(花蓮鐵路醫院前身)及璞石閣醫務室(玉里分院前身)
奇萊醫院收容傳染病隔離病舍
一九一三年再設「奇萊醫院」作收容傳染病隔離病舍,台灣光復後,一九三七年四月十八日裁撤奇萊醫院、花蓮港保健所、花蓮港婦人病院,將花蓮縣政府衛生股改制為花蓮縣衛生院,再改為花蓮縣衛生局。
「奇萊醫院」是專門收容傳染病的醫院,日治時期的流行疾疫有鼠疫、霍亂、天花和瘧疾;臺灣第一次正式的鼠疫疫情報告出現於一八九六年,由來自廈門的帆船,將鼠疫傳入安平港及臺南。同年九月,該病由淡水,傳入臺北。一八九七年鼠疫流行鹿港,其後蔓延全島。根據官方統計數字,一八九七至一九○一年間,鼠疫病患者有一萬零一七五人,死亡者七九二二人。
日治時期流行鼠疫 霍亂 天花等
天花之為害,雖然不及鼠疫及霍亂之大,但是該病害持續較久。最嚴重是一八九七年至一九○一年間,患者一七五八人,死亡九五人。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一年的五年間,患者人數也達一三一四人,死亡三三○人。其後,患者及死亡人數銳減,但是仍有天花患者七十六人,死亡十五人。
依據中研院「台灣史研所的資料,一九一九年夏、秋兩季,全臺爆發霍亂流行病。其中以臺北地區的疫情最為嚴重,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八十。由於臺人固守傳統習俗,對官方檢疫措施抱持疑懼、排斥的態度,常遺棄屍體、隱匿患者且忌避隔離,以致疫情加劇、蔓延迅速,造成臺北廳共一六三三人患病,一三五八人死亡的慘劇。
早期花蓮港醫院院長稱為醫長
花蓮港醫院院長稱為醫長,依台灣總督府官方資料,一九一一年始有資料,擔任過醫長的人員名單及時間如下:
一九一○年中川幸奄、一九一三年藤林賢治、大武國治、一九一八年細見仁、一九一九年板谷孫市、一九二五年大井司、一九二七年鈴木憲二 、一九三○年為野勇、一九三二年武田博磨、一九三三年森輝夫、武田博磨、一九三四年森輝夫、一九三五年野中松次郎、武田博磨、一九三六年久保朝二、野中松次郎、一九四○年春田操、一九四一年春田操、窪田一夫、一九四二年森龍雄、 窪田一夫、一九四四年春田操、森龍雄 。
光復後改為省立花蓮港醫院
台灣光復後臺灣省政府成立,花蓮港醫院改為「臺灣省立花蓮港醫院」,當時僅有六十張病床、八名醫師,連同護士及行政人員,編制共計僅卅五人,負起東部民眾醫療治療任務。多年來於人員編制、病床數量及設備規模上不斷擴編下,逐漸於花蓮地區被社區居民稱為「花蓮大病院」,擔任醫療守護任務。
二○一三年衛福部出版的「過百年風華│衛生福利部所醫院轉型紀實」一書指出,從花蓮市往南至臺東縣成功鎮之間的東海岸地區,幅員約二百公里,其間均無醫療所,形成所謂「無醫村」地區。
於地方民意強力要求下,責成花蓮醫院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廿六日成立豐濱醫療站。一九九七年醫療大樓完工啟用,即正式成立豐濱分院(後改為豐濱原住民分院),肩負緊急醫療之功能及照顧當地居民的健康責任。
二○○四年五月,經獲中央健保局東區分局同意醫院承辦花蓮縣豐濱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讓花蓮醫院及分院能為花蓮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科別、診次及各項醫療服務,讓醫療資源持續守護偏遠地區民眾健康。
二○○四年配合國家政策,完成感染症隔離病房之設置,正式成為花蓮地區感染症防護醫療網之責任醫院。照顧偏遠地區民眾健康是公立醫院責無旁貸的使命,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環境依然是醫院努力不懈的目標,本院將持續成為花蓮地區民眾最受信賴的社區醫院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