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盈貞/報導
原民會日前在吉安鄉阿美文物館,召開「原住民代表共識協商推舉代表會議」,針對「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設置要點」進行說明;其中,原民會專委董靜芬提及「該委員會將由原住民各族十六位代表、平埔族三位代表組成」,現場有媒體提問「原民會是否有定義哪些人是平埔族?」、「何以十六族各一位代表,平埔族尚不知族人是誰?人數多少,卻有三位代表?是否對人口數最多的阿美族或其他各族不公」等,董靜芬皆未正面回覆;黃馨則強調,希望政府能聽見地方聲音,正義應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過程更應透明。
吉安阿美族人數最多
卻僅能推派一位代表
吉安鄉鄉長黃馨與會前,接受媒體連訪也提及,全國阿美族有兩百一十個部落,多分布在花東地區,其中,居住在吉安鄉的阿美族人數最多,卻僅能推派一位代表。且要在全國先推舉三十位阿美族分區代表,再到原民會開推舉會議,選出一位總代表,總代表是否能代表民意,委員推舉制度的公平性備受質疑。
另現有媒體提出,「委員會推派制度,是否應考量人口比例原則。」,黃馨也認同並表示,阿美族兩百一十個部落能推派一位代表,邵族一個部落也推派一位代表,就人數考量,還有討論空間。她說,希望政府能聽見地方聲音,正義應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過程更應透明。
現場對於平埔族依據為何
提出疑惑
委員會組成除十六位各族代表外,還有三位平埔族代表,現場立即有「平埔族依據為何?」的質疑聲浪下,專委董靜芬回應,考量平埔族尚未有明確的族群,所以給予三個代表名額,主要以參與過平埔族運動及知悉的平埔族者進行推舉。
統計原住民族,各族部落數總計七百四十八個部落,最高為泰雅族二一一個部落、次為阿美族二一○個、最低為邵族僅一個部落。其餘部落由高至低排序,分別為排灣族一二五個、布農族八十二個、太魯閣族三十一個、賽夏族二十個、魯凱族十六個、賽德克族十三個、卑南族十個、鄒族九個、雅美族與哇阿魯哇族各六個、撒奇萊雅族四個以及卡那卡那富族、葛瑪蘭族各二個部落。
現場原委會也就「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設置要點」逐一提讀,內文說,設置目的是,「為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並且建立原住民族自治之基礎,特設置……」,另也說該委員會為「協調及推動相關事務,以作為政府與原住民族各族間對等協商之平台。」。
委員代表限制
主要考量人數過多無法聚焦
針對委員代表限制,董靜芬則提出說明,「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因考量代表人數過多會無法聚焦,且代表主要著重歷史正義、轉型正義進行討論,與總統進行政策性提言,針對地方性事務討論的機會不大。
董靜芬也說,該會任務,明確訂定五點,分別為「一、蒐集、彙整並揭露歷來因外來政權或移民所導致原住民族與原住民權利受侵害、剝奪之歷史真相。二、對原住民族與原住民受侵害、剝奪之權利,規劃回復、賠償或補償之行政、立法或其他措施。三、全面檢視對原住民族造成歧視或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之法律與政策,提出修改之建議。四、積極落實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各項相關之國際人權公約。五、其他與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有關事項之資訊蒐集、意見彙整與協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