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社會

花蓮社會

2018-02-10
瓦礫堆中找到人 搜救犬訓練大不易
分享至


圖:花蓮強震受災,臺灣精英國際搜救協會派出四隻搜救犬,在商校街隨時待命,協助搜救人員在瓦礫堆中找尋受困者。(記者張小菁╱攝)
 

記者張小菁╱報導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這句話在花蓮強震救災中得到印證。來自臺灣精英國際搜救協會的四隻搜救犬,在這次救災過程中雖然尚未上場搜救失蹤者,但是他們聰明乖巧的模樣,仍舊吸引許多民眾的目光,甚至好奇,搜救犬到底是如何訓練養成?如何在災難現場找到受困者,立大功?

臺灣精英國際搜救協會是由一群台南、高雄志工朋友組成的民間團體,協會有四隻搜救犬,分別是德國牧羊犬「s u n n y」、邊境牧羊犬「糖糖」、「joy」,以及拉布拉多犬「卡拉」,這次是配合臺南市政府消防局一同組成「民間救難團體及緊急救援隊」,專程到花蓮來參與救災行動。

平時負責照料並訓練搜救犬的李季妍、趙彥棻,是兩位年輕的小姐,他們本身有專職工作,公餘之暇加入協會擔任領犬員的行列。李季妍表示,搜救犬的服役年紀大概是八歲,協會四隻搜救犬,年紀最大的拉不拉多犬「卡拉」已經十二歲,但是牠的搜救動力仍舊十分旺盛,且搜救經驗老道,可以傳承給其他年輕的犬兒。

說起這四隻小狗在救災現場所立下的戰功,包括,拉不拉多犬「卡拉」和德國牧羊犬「s u n n y」,這兩隻搜救犬都曾在高雄市氣爆,和台南維冠大樓救災過程中,擔任重要搜救任務,也成功找尋到受困者。至於兩隻邊境牧羊犬則是年紀最小,只有兩歲左右,還沒有機會真正進入災區搜救,目前跟著前輩身邊認真學習。

搜救協會表示,一般而言,搜救犬的訓練是非常嚴格、費時及繁瑣複雜。對於犬隻而言,訓練的最佳時間為於其幼時開始進行,亦即牠於八至十星期大時;到牠於十二至十八個月大時開始即為投入服務的最佳時間,直到八至十歲為止。至於年齡標準,針對不同犬種亦會存在差異。訓練搜救犬的其中一項基礎訓練為對其進行服從性訓練,以確保牠於接受訓練後及投入服務期間,對領犬員的命令高度地服從,確保其專業性,以確保公眾的信心。

此外,訓練搜救犬需要對其進行基本的靈活性訓練,以確保牠的靈活性是達到能夠於特別環境下穿梭的水平,並且確保牠達到進行相關任務的能力,而不致於有高度的工作風險。另外,訓練內容包括追縱及搜索等。

李季妍指出,搜救犬要具有聯合國認證,訓練並不容易,得通過重重考驗才能成為符合標準的搜救犬。在訓練過程需要適應各種環境與情境,包括在非常吵雜的環境中,搜救犬仍能冷靜、穩定的進行搜救任務。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