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國豐/報導
花蓮強震後,民眾對於住家安全要求更高,如何選購安全的住宅?花蓮縣砂石公會總幹事周明松昨天感嘆,台灣的住宅有個奇特的現象,明明有能力蓋出抗七級地震的房子卻不蓋,其實只要一坪多花一千元用高一千磅的混凝土,堅持用正確工法來蓋房子,就能蓋出能夠承受七級以上地震的房子;周明松說,前提得要政府與民間攜手建立建築材料履歷制度及建築履歷等制度才行。
周明松說,地震災害一次一次的發生,專家、名嘴講了一大堆,政府高層現場關心,卻沒有立即要求落實推動輔導、監督民間建築並要求對倒塌的建物做鑽心檢驗作為提高未來建築的耐震度,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監督機制根本沒有落實監督機制,導致「偷工減料」成為常態,「真材實料」蓋房子的良心建商變成傻子,多花建築成本選用耐震較高的混凝土,房價當然貴一點,卻無法讓消費者接受。
周明松進一步說明,要讓民眾買到能夠承受七級以上的房子其實不難,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心態問題,是政府、建商及消費者三方心態問題。眼看強震頻頻發生造成慘重人命傷亡及建物損壞,該是政府改變心態的時候了,此刻,政府應該痛定思痛,立即要求建立並實施建築材料履歷及建築物履歷制度,確保公私有建築物從材料到工法施做,才能確保公共工程及民眾住家安全。
周明松說,其實民眾住家要承受七級強震並不困難,必無須要多花很多錢,以混凝土來說,一定要選用優質的花蓮砂石來作為混凝土原料,只要混凝土強度多一千磅,加上正確工法,便能讓建物承受七級地震,增加混凝土強度一千磅,每坪增加約一千元,一棟房子七十坪來說,大概才增加七萬元,目前,購屋者根本無法接受,也無從判斷房子到底是不是用較好的混凝土蓋的。
再說建築履歷制度,除了民眾經常聽到的蓋房子偷工減料,更嚴重的是工法、工序是否正確?特別是鋼筋數量、混凝土強度、模板組合,特別是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在澆灌、養護是否依照正確工序,攸關房屋的耐震強度,周明松舉例,強震後,舊遠百大樓側面可以看出樓層間大裂縫,就是興建過程中可能未按照正確工法,才導致地震發生時產生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