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與其口頭高喊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不如讓學生彎下腰,親手回收分類,更深刻感受環保的重要性,所以,慈濟科技大學特地安排七百七十四名一年級新生,輪流到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體驗。(左下圖)當酸臭的味道撲鼻而來,再看見滿地的回收物,學生才明白,回收前的清潔有多麼重要,尤其是,當自己貪圖一時方便,竟會製造出這麼多的回收物。
根據統計,排行環保站前三名的回收資源,分別是塑膠杯、紙餐盒、寶特瓶,也就是學生最常製造的垃圾。舉例來說,一天三餐至少就用掉三個紙餐盒、一個塑膠杯、三雙免洗筷,更別說其他垃圾了。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一年級學生粘琬禎表示,看到地上混雜在一堆的便當盒、保特瓶、鐵鋁罐等,完全無從分類起,才知道自己竟製造這麼多垃圾,以後出門會記得帶環保碗筷,減少浪費地球資源。
慈濟志工利用簡單的十字口訣「瓶(保特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電(電池、日光燈管、有害回收物)、1(衣物)、3(3C產品、家電)、5(五金製品)、7(其他、腳踏車、汽機車、雨傘)」,讓學生能在最短時間內,記得分類要訣。
只見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唸唸有詞,一邊分類、一邊整理,赫然發現連獎狀都成了垃圾,非常吃驚。甚至,沒有清洗乾淨的飲料、便當盒都發酸發臭,更是嚇壞了不少學生。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一年級學生吳建威表示,看到許多阿嬤年紀的環保志工,辛苦地分類回收,以後一定會清洗乾淨,不造成別人的困擾。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與其坐在教室觀看環保議題的影片或講座,還不如親身體驗回收分類,這才是最「直接」的環保課程。慈濟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一年級學生林玨表示,在慈濟環保站,看到許多回收再利用的二手用品,甚至有全新的檯燈、熨斗,可以捐贈給更需要的人。
膾炙人口的電影《明天過後》,是描寫地球因氣候改變而對人類造成災難。慈濟志工楊秀萍表示,《明天過後》是警惕大家,希望學生學會回收分類後,將「救地球」落實在生活中。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一年級學生陳祉陵表示,光是今天早、午餐累積的垃圾,就有三明治包裝、手提塑膠袋、便當盒、免洗筷等,加總起來真是不容小覷,如今才知道重複使用資源的意義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