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秀林╱記者田俊浩報導
太魯閣遊客中心地下一樓特展室「中橫時光隧道檔案展」,展出一個從舊長春橋拆下的一個「艾菲爾鐵塔」圖案鋼材,為何落地台灣成為中橫公路橋樑?有何歷史文化意義?從展出至昨,獲造訪遊客好奇。
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林茂耀說,這批鋼桁架歷經許多國家,最後落地台灣,成為中橫公路上橋樑,具歷史文化意義,迄今現存關興橋、慈雲橋和慈航橋,都留下「法國艾菲爾鐵塔橋銘誌」,其後慈雲橋則被花蓮縣文化局在民國一○四年列為文化資產歷史建築。
針對這謎樣的「艾菲爾鐵塔」圖案鋼材;公路總局指出,太魯閣長春橋、春暉橋於民國四十八年設立,卻鮮少人知道,長春橋前身原為「仙寰吊橋」,長春橋、春暉橋鋼樑建材係西德代越南(法國)製造之鐵公路兩用橋,原定用於越南,運至泰國,後因一九五四年奠邊府戰役,法國戰敗退出越南殖民地後,美援資材轉贈臺灣。
當時美援資材送來一大堆華倫桁架橋樑構材西德鋼樑,放置基隆港碼頭,這批鋼料是法國為越南設計軌距的單線鐵路橋,並於西德製造,越南因戰事無法使用,而送往鄰近泰國,由於泰國無使用機會,再輾轉送來台灣。
其鋼樑原係西德代越南(法國)製造之鐵公路兩用橋,原定用於越南,已運至泰國,後因奠邊府戰役(1954年),法國戰敗退出越南殖民地,再轉贈臺灣,在不完全合於當初現行公路橋樑規範,經分析檢查,就其載重量及淨空言,用於中橫路段有餘。
當初如何用於建造橫貫公路使用?因當初技術文件盡失,只剩一張平立面總圖,別無任何技術資料,公路局工程人員只好丈量堆積如山鋼料,經構材形狀、厚度、長度與鉚釘孔位置,並攜帶回局後,逐一繪製橋樑施工圖。
此為西德製鋼桁樑為華倫桁架,跨度五十公尺,橋寬四點七公尺,橋高六點一六公尺,桿件拼鉚後總重量一一七公噸,公路局工程人員從堆積如山鋼料中,經丈量構材形狀、厚度、長度與鉚釘孔位置後,經回局再分析,逐一繪製施工圖並核算公路活載重承力性,將鋼桁樑橋共拼湊五十公尺與二十五公尺跨徑各五座。
太管處也說,舊長春橋及舊春暉橋於蘇拉颱風重創,太管處決定長春橋、春暉橋新建,這二座橋樑於民國一○二年間功成身退,經原地重建,新橋於民國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通車。
拆除前,遊客紛紛至長春橋、春暉橋留影,也道出台灣首座艾菲爾鐵塔,這批鋼材於西元一九五四年由法國委託德國建造,最後成為中橫公路橋樑有一甲子六十年之久,象徵美台雙方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