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縣文化局主辦、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及花蓮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承辦,並委由o'rip生活旅人策展的「玉石流轉|花蓮史前玉石器使用源流與製作」特展昨早開幕,五月廿七日前在美崙溪畔日式宿舍(將軍府)展出,歡迎鄉親同往穿越時空,感受台灣四千多年的玉器製作與南海貿易故事。
特展內容豐富完備,含括臺灣史前玉器文化研究考古學意義、花蓮史前玉器研究脈絡、該計畫研究執行的田野調查、發掘等影像、出土重要玉器製作相關考古標本展示等。如此規模展示於大眾眼前,相當難得。
卑南是消費地 花蓮是製造地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長劉益昌昨現身分享調查研究成果,他指出,過去多半認為台灣玉器文化是發源於台東卑南,但以這近四十年來在花蓮的成果指出,卑南只是消費地,花蓮才是玉器製造地,而花蓮自史前人就自有一套製造工具。
劉益昌表示,早自四千多年前,花蓮壽豐與萬榮一帶的玉器製作遺址,逐漸盛行起玉石礦的開採,玉器的設計、製作、加工等技術越趨複雜,爾後三千年光景,這些玉玲珠串、掛飾耳玦、管珠與手環等,隨著喜好使用者的傳播,甚至形成南島族群獨有的玉石器文化生活圈。
藉由海陸交通系統 展開交換貿易
劉益昌指出,一九九○年代末期考古發現,花蓮玉器的製造在東南亞地區相當重要。學者一再發現,當代臺灣原民祖先製作的玉器在當時進入全島的社會文化體系,甚至透過海陸交通系統,往來擴散交換貿易至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並與花蓮阿美族的遷徙有淵源。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黃用斌致詞表示,文化局於去年初提出「花蓮縣史前玉器製作工坊群調查研究計畫」,委請劉益昌率領成大研究所師生與考古發掘團隊,分別於上美崙、花崗山、月眉、重光、荖山、支亞干等地,歷經一整年考古調查與發掘研究工作,今日將成果透過展覽呈現於大眾眼前。
黃用斌說,透過考古出土文物讓民眾了解史前人的生活模式,推展文化資產的深度,進而連結與土地的情感。也盼考古研究可進一步發揮推廣及教育功能,引起大眾思考花蓮玉器文化與遺址的保存維護理念,以及玉器製作遺址所在的原住民族祖先文化遺產的當代持續性利用,乃至與當代部落共同維護管理與發展等課題。
現場包括立法委員徐榛蔚辦公室主任明良臻、蕭美琴服務處專員謝豪杰、花蓮縣議會議長賴進坤秘書張天民、議員莊枝財、施金樹服務處主任黃金山、花蓮市公所秘書林仲川、市民代表吳東昇、民生里長吳明崇、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碧雲等貴賓,齊聚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