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花蓮農改場在壽豐鄉「小農小事」農場,舉辦「有機大豆機械除草示範觀摩會」,引起五十位參與者討論熱烈,立委徐榛蔚辦公室彭主任、農糧署東區分署邱專員、壽豐鄉農會李指導員、及遠從台中來的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馬聿安博士,都仔細了解實際操作情況。
中耕機除草 一天只有幾分地
雜草管理,一直是有機耕作者最頭痛的問題之一。花蓮農改場表示,目前種植有機大豆的農友,大多用中耕機進行除草防除,但是每天能作業的面積,僅只有幾分地,除草作業效率不彰。
如遇春雨往往來不及與草勢競爭,為強化有機雜糧耕作技術,解決有機大豆雜草防除效率不彰的困境。花蓮農改場說,成功開發「附掛式旱田除草機」,可應用於有機雜糧平畦栽培的除草作業。
「附掛式旱田除草機」採乘坐式作業,將除草機附掛在插秧機後方拖曳,一次除草多行,輕鬆又省時。
破土、碎土和耙草 一次完成
行進間完成破土、碎土和耙草動作,並將雜草拖帶滾動,使雜草根部的土團鬆動脫離,提高雜草防除效果。
除草機採用模組化設計,適用種植寬度五十至八十公分、採平畦栽培的黃豆、黑豆、玉米及紅豆等雜糧的中耕除草作業。除草行距、寬度、深度、角度均設計為可調,方便操作者依作物和土壤特性調整。
影響機械除草的成敗關鍵包括種植前整地、土壤質地、除草時機以及天氣。花蓮農改場說,農場進行試驗與新機發表,農場田區的土壤質地鬆軟,且種植前經過三次充分整地,加上除草時天氣晴朗,機械除草效果良好。
邁進有機友善面積倍增目標
本機作業能力每日達2公頃,相較操作中耕機除草,效率至少快了4倍以上,成功以高效能爭取農時。花蓮農改場表示,「附掛式旱田除草機」已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新型專利保護,且技轉給「谷林科技公司」進行商品化販售,希望能突破產業困境,提升有機雜糧耕作機械化程度,邁進有機友善面積倍增目標,並支持農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