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綜合

花蓮綜合

2016-10-14
育苗達人 全心投入四十年葉森源深耕育苗技術
經營吉安唯一的水稻育苗中心 致力於技術研發 感嘆缺工與人力老化 未來恐無人繼承
分享至


圖:水稻育苗技術改良協會理事長葉森源,四十年用心耕耘育苗工作,他說,最近稻田進入孕穗,稻穗受粉期,但一直下雨,稻穗無法受粉,恐會影響稻穀結實與收成。(記者劉怡伶/攝)
 

記者陳盈貞/報導 
曾任吉安鄉農會理事,現任吉安鄉農會代表,與花蓮縣水稻育苗技術改良協會理事長的葉森源,不僅致力於水稻育苗技術研發,也經營吉安鄉唯一的水稻育苗中心;今年九月二十、二十一日,在花蓮更舉辦,近八百人參加的全國水稻育苗技術改良協會研討會,他說,會議能圓滿成功,要感謝吉安鄉農會大力支持與家政班媽媽的幫忙。 
六十一歲的葉森源說,民國六十七年,家中在吉安鄉農會協助下,父親建立育苗中心,軍中退伍後,也到台南農訓中心上課學習相關育苗技術,與父親共同經營育苗工作;從事育苗已四十年,這資歷在花蓮或全國,應該是屬一或屬二,但他也感嘆,未來恐無人繼承。 
全盛時期 
吉安共有七間育苗中心 
育苗全盛時期,吉安鄉共有七間育苗中心。葉森源提到,現在只剩下他一家,主要原因就是水稻生產過剩,政府推廣「休耕轉作」,許多農田都種植玉米等雜糧。 
玉里鎮與富里鄉,因土地種植以種稻為主,水稻面積占花蓮縣百分之八十,水稻育苗中心就較多,吉安鄉農田非僅有種植水稻,田間種植多樣性農作物,如蔬菜、芋頭及雜糧等,許多育苗中心就無法再經營下去。 
當初農會推廣插秧機械化,剛開始也是「試驗性質」,用機器插秧,都插得歪歪斜斜,灌水甚至看不到秧苗,直到放肥料時,才好轉有信心。葉森源說,收穫時,發現機器插秧的產量,高過手工插秧產量約一千台斤,農友才開始有信心願意嘗試「插秧機械化」。 
改用機械插秧 
 較不易傷到秧苗根部 
經了解,除機械插秧密度較高外,另手工插五株秧苗,可生長十株,機械插五朱秧苗,則可長到十五株左右,主要原因就是,手工插秧較易傷到秧苗根部,影響生長。
葉森源共有七公頃的水稻田,皆用來栽種育苗,他說,產量足夠供應給整個吉安鄉,另壽豐鄉、新城鄉也有許多人向他購買;育苗品種,以吉安鄉推廣有芋頭香的台四號、米質好的台十六號為主。 
「土」的來源是大問題 
葉森源特別感謝吉安鄉農會,協助水稻培育中心成立所需的資金調度,以及花蓮改良場經常提供相關技術輔導,但培育秧苗的「土」,沒有來源,讓他很困擾。 
他說,因山上跟平地都無法取土,僅能使用砂石場剩下的土離,就是泥濘土沉澱後的砂石,買到後,必須先進行處理,以機器過濾碎石,再使用對身體無害的藥水消毒,抑制砂石中原有的病蟲害,接著還要放肥料,增加土壤養分,才有肥沃的土壤,可以栽種秧苗。 
另外目前育苗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工與人力老化。葉森源提到,秧苗培育期多在寒暑假,可以請工讀生幫忙,由幾位長者帶領與教導。他感慨說,現在有錢也請不到人,一天工資一千五百元,但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選擇做超商,吹冷氣賺六百元。 
「麻雀」,是育苗綠化過程中最大困擾。他說,麻雀喜愛吃甜甜的秧苗嫩枝,讓他很苦惱,僅能用鞭炮驅趕,環保局都會不定期來「關心」,希望他某些時段不要放鞭炮,但麻雀不是照表操課,實在很難控制。 
希望六十五歲退休的葉森源也說,有兩個兒子,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沒有意願繼承育苗中心;一般農戶想成立育苗中心會有難度,至少需要一千萬元的資本,希望吉安鄉農會能協助接手經營,讓吉安鄉唯一的育苗中心能繼續下去。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