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文杰/報導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結合壽豐、鳳林與光復鄉十個社區(協會)組織,共同執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補助辦理的「花蓮溪環境教育廊道建構行動計畫」,日前辦理花蓮溪河床西瓜田廢棄塑膠布清除工作,獲得居民熱烈迴響。
目前進入一期西瓜採收期,花蓮大西瓜主要栽種在花蓮溪等河床沙地上,管理時會舖上防水塑膠布,西瓜採收後塑膠布就留在河床上,容易造成環境污染。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向環保署爭取環境教育廊道建構計畫經費,包括壽豐鄉鹽寮社區發展協會、壽豐鄉米棧社區發展協會、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光復鄉大進社區發展協會、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光復鄉大興社區發展協會、光復鄉大富社區發展協會、光復鄉大豐社區發展協會等10個社區(協會)組織響應計畫,目前相關規劃工作也已完成。
計畫內容包括花蓮溪出海口規劃為「國家重要濕地」、豐坪與月眉段執行「花蓮溪棲地守護教育」、米棧與中興橋段列為「文化與產業發展衝突」區、大進段列為「河川污染與外來危害物種」區、大農大富段列為「海岸山脈水源頭守護區」、大富、大興源頭段列為「水土保持與洄游生態」體驗教育課程區,目前各區規劃情形已開始公告並招募參與志工,牛犁協會希望環境教育廊道建構計畫,將來可作為環教體驗及服務教育基地。
牛犁協會表示,年度計畫除以建構花蓮溪環境教育廊道為主要目標,也期望鼓勵花蓮溪沿岸西瓜農響應採用友善耕作方式,以不濫墾花蓮溪棲地、不掛設鳥網、逐步不使用農藥、生雞糞、不隨意棄置塑膠布及水帶,來打造「友善西瓜」成為地區特色品牌。
日昨牛犁特招募五十位服務志工,來到鳳林鎮箭瑛大橋旁的西瓜田,協助西瓜農回收廢棄的塑膠布,希望藉由與西瓜農互動,鼓勵農民逐步採用友善耕作方式,為花蓮打造「友善西瓜」的特色品牌。
瓜農「楊火土這次也響應活動並提供西瓜田作為示範地,楊火土表示,目前大部分的瓜農,其實都會主動將廢棄塑膠布、水帶回收送至垃圾場,很少人會掛鳥網,且已盡量少用農藥及生雞糞,就是要達到「友善西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