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社會

花蓮社會

2018-06-16
花崗山又有大發現 四件兩縊形網墜出土
搭配漁網使用的漁撈工具 應多使用於溪河、湖泊或淺海處 見證美崙台地「長高」
分享至


搭配漁網使用的漁撈工具 應多使用於溪河、湖泊或淺海處 見證美崙台地「長高」
 

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崗山發現史前甕棺,花蓮縣文化局十二日展開搶救挖掘至今,在甕棺旁發現為數不少的陶片與石器。其中較特別的是,花岡山遺址目前出土數量稀少的石質遺留「兩縊形網墜」,共發現四件。

約在一千六百年前左右

    這四件兩縊形網墜每件長約三至七公分不等,其中二件保存相當完整,可見兩端有明顯打磨的細槽刻痕。另外二件經相互拼合發現相當吻合,出土處相距不到十公分,因此研判原本應為同一件。此外,以出土層位推測,年代應為金屬器時期,約在一千六百年前左右。

網墜是搭配漁網使用的漁撈工具,將多個網墜結附在魚具的周端處,當魚具置放在水中時,網墜具有沉降作用,可以加速下沉,並有固定漁網形狀的功用,而不至於受到水流影響。

網墜是台灣考古遺址最常發現的出土文物,在花岡山遺址出土的網墜中,多為砝碼形與兩縊形二種形式,但前者較有密集性的出土現象。例如花崗山老人館工地出土的石器中,不只網墜數量佔最大宗,砝碼形就有近千件,兩縊形則僅有三件;在花崗國中新建校舍工地亦是砝碼形佔多數,而兩縊形僅發現一件。

據兩縊形網墜與砝碼形網墜的空間分佈與功能性上來看,研究者認為,前者應多使用於溪河、湖泊或淺海處,配合以投網的方式進行,其和以海邊使用為主的砝碼形網墜有所區別。關於花岡山文化史前人群的生業型態,由大量出土的砝碼形網墜顯示,應對海洋或河口資源的運用甚多。

此外,由形制與出土地點的分佈,討論兩縊形網墜與砝碼形網墜源流與年代,研究者推測前者為新石器時代初期由東亞大陸直接傳入,主要分布於台灣東部、東南部一帶。後者則約新石器時期之後,由中國大陸間接傳入並發展出島內特色,廣泛流行台灣各地區域。

兩縊形製作的方式可能是先取小型、長條狀、周緣滾磨得十分圓滑的小型石礫為石材,再以尖器或長刃在其兩端刻上一圈用來綁繩的細槽,即可完成,但砝碼型網墜只要有一個圓形石頭,從長軸打出缺刻即可,相對起來,前者工法較為繁複且費時。

    平均每年以三至四公釐速度抬升土地

從花崗山地區海拔約卅公尺的海岸階地上有大量網墜的出土,讓人疑問,原本在溪邊取材產製,並用於捕魚行為的器具,怎麼會在離水域如此遙遠的山頭?文化局推測應是土地「長高」所致。由於板塊擠壓,地處美崙台地的花崗山年年持續隆起,每年平均以三至四公釐的速度抬升土地,每年平均約O點四公分。

此外,這次在搶救挖掘下挖至甕棺上緣時,發現周圍有網墜及其他生活遺留陶片出土,推測史前人群的墓葬行為可能是甕棺上緣裸露於地表,或僅用土丘覆蓋,並與生活共存。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