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伶/文
花蓮縣鳳林鎮,有著四十年種植西瓜經驗的曾盛元說,種西瓜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又要給大太陽曬,又要被雨淋,又怕西瓜長不好,很辛苦,種植西瓜幾乎是以人力作業比較多;年紀漸長,種植面積,從四十年前的三甲地,到目前已有二十七甲地,約有五萬多顆西瓜,累績四十年的經驗,都交給五年前,返鄉回來的兒子曾泓銘;他強調,又沙又甜又有西瓜味的「曾老爹大西瓜」,除有著在地得天獨厚的環境因素外,更重要是歲月累積的的技術,而這就是唯一可以傳給下一代的絕活。
鳳林鎮種西瓜約有三十位農戶,占地五百多公頃,目前有自創品牌的農戶,僅有四位。鳳榮地區農會推廣主任曾玉玲表示,農友創立自己品牌,且行銷通路順暢時,就不需要經過中盤商、瓜販這一層,但要做出這個通路,說真的並不容易。
自創品牌 不經過中盤商
農會推薦「曾老爹西瓜」二代青農曾泓銘與曾莉菁,作為幸福從農的青農代表,主要原因就是,年輕有創意,倆姊弟對西瓜栽種與經營,有理念有想法,更實際操作不僅將西瓜創立品牌,更努力在網路行銷推廣。
不論是大西瓜或小玉西瓜,都有努力做宅配行銷。曾玉玲說,這期農會與他們合作宅配西瓜,碰到問題姐弟二人都很積極處理,讓西瓜宅配線上作業更快速,也讓消費者較沒抱怨;其中第二期的小玉西瓜,由於較難做宅配,運送過程較易有裂果情況會產生,他們也克服困難,今年加裝套膜改善,值得嘉許與肯定。
向爸爸學習種西瓜,是在三十歲那一年。曾泓銘說,之前做過工廠彎管技術工程,當時月薪四到五萬元,會回鄉種瓜,主要是因父親腳受傷開刀,辭去工作回來幫忙;看到父母為西瓜付出一輩子,他們對西瓜的用心與熱忱感動了自己,決定繼續留下來接手西瓜事業。
種太多 需以不同通路行銷
西瓜種植面積約二十七公頃,採慣型農法耕作,第一期為十二月至五到六月,一公頃平均約能產出兩千顆大西瓜,總收成約五萬多顆。曾泓銘提到,第二期栽種小玉西瓜,產期是七月至九月,一公頃約產二千二百顆左右。
打品牌做宅配,僅有三到四千顆,約一萬顆西瓜,感謝農會幫忙行銷,其餘則採自產自銷,與透過瓜販販售。他說,因為種太多,採收到銷售,產季時間很短,一定要從其他不同的通路出去。
目前種西瓜,碰到最大問題是人力短缺,到後期採收階段,一天最少要二十人,但現在的工人年齡越來越年長,有的已八十歲還在做。他說,現在都盡量請原住民年輕人來幫忙,但相對的他們對西瓜較不懂,細工部份就比較麻煩,也只能做粗工。
今年老天爺幫忙,整體收益約一千萬元左右,但種西瓜的成本太高,每個月約可付五萬多元薪資給自己,從農比較自由,也可照顧父母並與家人住在一起。
返鄉青農常被人「不看好」,最常被人說「一定是在外面無法生存才回來,回來一定撐不到一年」。曾泓銘提到,還有很多人都覺得種西瓜很輕鬆,但技術上並非想像中簡單,「種瓜技術」只要沒掌握好,整個就產季就會報銷,因為成本高,失敗可能要背負幾百萬債務。
父親常教導,「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要細心照顧,要下去跟工人一起做,慢慢教、帶著他們做,走對每一步流程,才會成功」。他強調,身為二代接班人,努力和堅持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單方面聽工人說,一定要下田了解狀況,這就是種瓜的關鍵。
西瓜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是靠天吃飯,感謝老天恩惠,賣西瓜的收益,一定要回饋地方,幫助需要協助的鄉親。曾泓銘說,剛回來對西瓜行銷一竅不通,感謝農會輔導與幫忙行銷;這些年因食安問題嚴重,曾老爹秉持品牌信念,「農民種良心,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全國第一張西瓜認證SGS
全家人為SGS花半年準備,三年做紀錄與檢驗,今年更進一步拿到全國第一張西瓜認證的SGS,且須通過三一○項檢驗標準。強調,不僅要驗水、驗毒、檢驗重金屬,還有種子、農藥、肥料來源等都要寫清楚,每天記錄,出貨前兩個禮拜,也要送去檢驗,合格才出貨。
特別感謝縣府協助,如農機具補助,以及傅縣長每年到各寺廟參拜,祈求花蓮地區風調雨順,西瓜才能大豐收。曾泓銘與家人都提到,希望透過更多媒體曝光,讓花蓮縣鳳林鎮瓜農,有多一點機會,給全國各大賣場等多元行銷通路知道,共創鳳林大西瓜的好收益,如有需要想預訂明年「曾老爹大西瓜」者,可洽詢曾莉菁0988-871885。
(花蓮縣政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