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花蓮農改場二十五日起一連三天,舉辦「日本水稻梯田保全活用實踐經驗交流」,特別邀請三位日本水稻梯田專家,分享日本梯田與世界農業遺產的生產地景保育活用經驗,另也將安排實地走訪富里及豐濱,提供水稻梯田經營及生態農業推動新思維,對花蓮在地水稻產業,能激盪出新方向。
花蓮農改場秘書宣大平表示,轄區內宜蘭縣和花蓮縣,擁有好山、好水和鄉村風土人情,非常適合有機和友善環境耕作,推動農業生產地景的永續發展。二○一六年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的政府部門會員。
思考農村景觀保全與活用
另以「臺灣東部水稻田農業生物多樣性指標物種研發與推動」案例,在二○一七年獲選編入《里山倡議主題案例彙編》,讓世界都看到,臺灣在生態農業及維護農業生產地景上所做出的努力。他也期勉大家,從日本經驗,思考自己的農村景觀如何保全與活用。
東華大學李光中老師擔任講座主持人,他表示,透過交流可借鏡日本民間團體或學會、協會和社區形成合作網絡,共同推動水稻梯田保全活用的經驗,刺激臺灣思考如何強化NGO的角色。
李光中強調,在農業生產環境保育課題上,走入農村與社區連結,活用地景、海景等自然資源,並保全其帶來的生態、供給、調解及文化等服務的功能。
另農糧署東區分署長陳啟榮也指出,臺灣有二十七萬公頃水稻田,影響三十萬個農民生計,稻米產業在經濟層面相當重要,在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調節氣候及農村發展上,也有相當大的價值與貢獻。
里山倡議 新社梯田復育
近年推動里山倡議,在花蓮新社可看到稻田復育,帶動部落發展。陳啟榮說,這個成功經驗也推廣到宜蘭,期望藉日本經驗的交流,進一步帶動東部及臺灣稻米產業,與生態共榮共存。
交流講座第一場,東京大學教授山路永司,主講日本水稻梯田與農業生產地景保全活用的生態與經濟效益,第二場由日本梯田學會安井一臣先生與野村美智子女士,主講梯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日本梯田百選」與「世界農業遺產」。
分別就日本梯田生產地景保全活用實踐,解說梯田的歷史、功能以及現況,讓與會者瞭解如何結合生態學、經濟學、農業土木學、農政學等領域,將知識與技術,落實在保全活用農業生產地景。講座也邀大漢技術學院游麗方老師,擔任同步日文翻譯。
花蓮農改場表示,位在平原與山林交界、甚或海邊的水梯田,除具有糧食生產的功能外,水稻梯田的栽培還能發揮蓄水防洪的國土防災效益,維護農業生產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及肩負農業文化傳承與文化財產保護功能。
國際間,就水梯田經營,研擬許多的環境保護政策,藉以保全農業生產地景的永續發展。花蓮農改場說,這與推動生態農業的理念不謀而合,希望借鏡國外經驗,促進臺灣農業工作者,對水稻梯田保全活用,共同推動適合臺灣的友善生態農業方向,找出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永續共存的和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