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部落位於花蓮市東區,是部落政治主體及生活中心,目前部落內基礎建設不足或服務機能不佳情形,影響所及除有礙部落整體景觀,降低週遭生活環境及居住品質。鑒於目前傳統部落族人集會或舉辦大型活動,可用廣場少,因此,花蓮市公所計畫興建華東部落聚會所,以提供族人日常及特殊慶典活動空間。
現況用途為公園用地
華東部落聚會所預定基地,位於東興路上大本公園北側,現況用途為公園用地,現況景觀有水池、竹軒、碎石步道,以及西南側的原住民雕塑、部落涼亭市集。基地上有多種植栽包含兩組主要樹群,分別分布在西側沿街以及竹軒連接外部的碎石步道。
負責設計案的蘇建榮建築師事務所表示,聚會所整體規劃依原住民日常聚會、歲時傳統祭儀場地的需求所規劃,建築計畫內容有「聚會所」、「文化廣場」、「停車場」等機能。配置計畫將「聚會所」設置為坐北朝南,由北往南延伸至入口廣場,可讓室內活動延伸,於大型傳統祭儀時發揮容納功能。交通動線採用人車分道,主要人行入口西對東興路,停車及服務車道利用四米道路進出,減少交通衝擊,提升動線的安全性。
連結成新地景風貌
景觀計畫內保留基地上現況景觀植栽,維護原有生態環境完整,以實踐與環境共生的理念,維持現況「原住民雕塑」、「部落涼亭市集」、「竹軒」、「碎石鋪面路徑」以保留地方原有記憶外,更與新規劃的設施相互串聯成豐富的公園景觀。其中現況水池的保留,除了具有環境保護、雨水滯洪池的功能外,與「聚會所」、「文化廣場」三者將連結成為新的地景風貌。「聚會所」內活動容納面積約三百平方公尺,活動空間可容納二百五十人左右。
「聚會所」的設計發想初期於其東西側設有遮陽牆廊,以強化抵擋東北季風、西曬功能,並於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再生能源發電,供園區景觀用電。
保留大片綠地
「文化廣場」的鋪磚增加廣場使用的可能性及實用性,於視覺上也是「聚會所」的景觀延伸,鋪磚以外的區域保留大片綠地,減低對原有生態環境之影響。「停車場」設置於「聚會所」的正後方,提供部落族人運輸器材及工具的車輛停放。「聚會所」建築造型外觀導入部落傳統意象的幾何圖案,選用阿美族的代表色紅色、黑色為主要視覺,創造鮮明的阿美族印象。橫楣上的圖騰出自部落族人之手,有太陽的子民、源遠流長的含意。
提升族人使用空間靈活度
設計後期為因應祭儀活動需容納上達數百人的實際情況,取消「聚會所」東西側的遮陽百葉來打造完全通透的開放性空間,室內室外的空間因此能更互通有無,提升族人使用空間的靈活度。另外考量預算經費,將整體「聚會所」量體縮小,高度減低,取消太陽能板設置、遮陽百葉。造型外觀仍保留紅、黑色視覺,部落圖騰,維持原有造型語彙及意象傳達。
花蓮市公所指出,希望以「原住民部落聚會所」的興建,提升社區活力以及部落向心力,進一步帶動地方的總體營造及社區景觀再造,透過部落舉辦傳統祭儀,達成族群文化價值之發揚、文化傳統之傳承,不僅能深化原本僅有公園功能之空間意義,更增加公園空間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