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動研究學會花蓮工作站主任王淑娟/文,記者謝宗璋/整理
一說到吉安鄉的歷史,你會想到什麼?我做過測試,一般人會知道它曾經是日本吉野移民村,而慶修院也成為遊客必到之處。隨著《灣生回家》爆紅產生的效應,我看過遊客按圖索驥,找尋「吉野郵便局」等舊址。
然而很多人都認為,吉野移民村的開墾全是日本人勞動的成果,其實在一九三○年左右,因為現實條件的改變,島內移民從各地移入移民村,承接村裡的開墾開發與農業發展,接續寫完吉野移民村的歷史篇章。
台灣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也成為日本為解決國內農村人口過剩、往熱帶地區發展的準備下,往海外移民的新據點。而人口稀少、荒地多的東部,自然吸引日本人的目光。
一九一○年,日本政府在台灣的設立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建立宮前(今慶豐,一百卅五戶)、清水(今福興,一百廿五戶)聚落,加上向薄薄社徵地而建的草分聚落(今永興,六十七戶),三個聚落共計三百廿七戶。
村落規劃採「折衷式集村」的方式,中心地區設有指導所、學校、醫院、傳教所、神社等公共設施,周圍安置聚落。今慶豐市場旁曾經是吉野神社舊址,在慶豐市場後方至今仍留下「拓地開村紀念碑」及「鎮座紀念碑」。
移民初期充滿艱辛
日本移民每戶農家大約配與水田一甲五分,旱田三甲,外加宅地一分。其多來自日本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的農民,經過重重的條件篩選,儘管日本政府給予各種優惠條件和保護措施,但在移民初期仍充滿艱辛。
包括野獸橫行、原住民出草、颱風、地震、瘧疾瘴癘等,死傷慘重。據日本官方統計,在一九一○至一九三○年的二十年間,病死和被殺者多達一千零七人。
東部移民原以甘蔗為主要作物,在移民村的經濟狀況非常惡劣,不少移民因絕望而離開移民村的狀態下,一九一三年黃色種菸草首先試種於吉野村,以增加農民收益。
島內移民移入的推力與拉力
原本以日本人為主的吉野移民村,在一九三○年代起了變化,島內(閩南、客家)移民開始移入。拉力包括村內尚有許多耕地待開墾,加上日本發動中日戰爭(一九三七),村內日本中壯年都被徵調上戰場。
推力則為,一九三○年世界性經濟不景氣、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間苗栗大水災、一九三五年新竹州關刀山大地震、各地水患,乃至家族分家等因素,都促成了西部及宜蘭等地居民的遷移。
原住在宜蘭的張朝榮說:「父親張春焰,在宜蘭一天只能賺五毛錢,來到吉野村幫日本人開墾,一天有一塊半」。台灣人為了餬一口飯吃,紛紛來到吉野村的周遭住了下來,或幫日本人整地、種稻、種菸、種甘蔗等。而在今舊村、竹篙厝、台灣村仔、牧場等地,形成了聚落。也奠定今日吉安鄉西區人口結構的基礎。
(對文章有任何批評指教,請聯絡台灣行動研究學會,吉安鄉吉昌三街三二三號,E-mail:tifa3h@gmail.com,或電03-85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