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移民署花蓮縣服務站主任胡朝仁、專員王秋瓊,昨天拜會更生日報社社長、花蓮縣觀光協會理事長謝立德,對於外配的語言人才,應善加於觀光導覽解說上運用的議題接受訪問並交換意見。
胡朝仁說,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未來會有許多的東南國家觀光客到花蓮,移民署規劃,花蓮縣有二千多的外配加以訓練,成為「觀光解說大使」,發揮花蓮縣觀光人才資源潛力。
花蓮外配多為越印泰籍
胡朝仁說,依移民署最新統計,自七十六年到一○五年十月廿日,花蓮縣的外配及陸配共有八○九二人(男九五二人、女七一四○人,含取得、未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依親、居留等),其中外配二○三七人(男二一八人、 女一八一九人),陸配六○五五人(男七三四人,女五三四一人);外配中,以越南 、印尼、泰國占較多數。
增加外配就業市場
胡朝仁表示,外配結婚來台後,對於我國語言有很好的表達能力,稍加培訓,就能成為不錯的觀光解說人才,不僅豐富觀光內涵,也增加外配就業市場。
謝立德對於胡朝仁這項計劃甚表贊同,謝立德說,本月七日舉行的「二○一六花蓮縣觀光發展論壇」中,花蓮縣休閒旅遊協會理事長張冠正,就建議納入新住民擔任「導遊助理」,加強東南亞的旅遊服務,他認為,政府在推南向政策,但有東南亞遊客來花蓮遊玩,卻無人說越南話、柬埔寨語就十分可惜。
張冠正並指現行導遊考試對於新住民而言太過困難,如果能透過「導遊助理」概念,利用新住民的語言優勢,能幫助本國籍導遊解說,對觀光及新南向政策都有很大助益。
謝立德表示,台灣現階段很缺乏東南亞語文人才,東南亞外配是彌補缺口的最好來源,這些人才就在我們身邊,善加運用,構想立意正確,站在觀光協會立場,甚為肯定與歡迎,觀光協會樂意促成。
謝立德說,依觀光局統計,一○四年東南亞地區國家來台旅客共有一百四十二萬五千多人,其中越南十四萬六千餘人(平均每月一萬二千多人)、泰國十二萬四千餘人(平均每月一萬人)、印尼十七萬七千餘人(每月平均一萬四千多人) 、菲律賓十三萬九千餘人(月平均一萬人)。今年比起去年同期泰國增加八成七、越南成長三成二,顯示東南亞通譯人才的重要。
桃園曾辦通譯人才培訓計畫
以桃園為例,就曾辦理「通譯人才培訓計畫」,積極培訓優秀通譯人才投入服務,增進其專業知能,以協助中心專業工作之推展,及符合外籍配偶翻譯需求與期待,提升服務品質,特舉辦多國語言(越、印、泰……等)社會福利類別初階通譯人員培訓課程,鼓勵更多雙語人才投入服務行列,進而有一技之長,滿足家庭經濟的需求。
謝立德建議也培育新住民第二代
謝立德也認為,除了目前的外配可發揮語文專才,新住民的第二代也可培育,新住民子女與媽媽生活一起,除了學習國語、台語,也可學到母語(外配國語言)等多元語言,如果具有這一方面的母語專才,可培養為未來的東南亞外語人才。
嘉義大學特教系系主任陳明聰曾作「新移民二代的多元智能表現」研究成果。到二○三○年,即再十四年,廿五歲青年近十三%來自新移民家庭,新移民之子的語言、社交力出眾,與台灣之子相比,智能無明顯差異。
陳明聰共花一年半時間,對全國新移民家庭就讀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回收一四一八份問卷。結果發現新住民二代的多元智能表現,均高於台灣學生平均分數,尤其語文及知人(社交能力)能力表現最出色。
不少人以為外配子女課業表現較差,但上述研究發現,事實恰巧與刻板印象相反,新移民子女小學到國中的語文、數學、空間等多元領域能力表現,皆優於台灣之子,卻因家庭經濟及文化背景弱勢,能力才未被發掘。陳明聰建議,學校教育應輔導新移民子女發展多元智能,提供他們更多機會。
陳明聰說,新移民二代從小生活在多元語言環境,比台灣孩子接觸更多的文化,在語文與人際能展現較高的能力。他建議,教育應引導他們的母語及人際潛能,培養為台灣未來的外交人才。
陳明聰解釋,智能表現共分為語文、數學、空間、音樂、知己(了解自己能建立目標並實現的能力)、知人、知天(適應能力)等九項指標,測驗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多元表現和發展,並非指學校的學科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