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黃聰明 整理
第九河川局辦理流域綜合治理計畫中的化仁海堤第一期工程目前接近完工,昨天由局長顏嚴光召開在地諮詢委員第四次綜合會議,在實勘中,顏嚴光表示,第九河川局這十幾年來除了治理工作之外,更走向生態、保育及創造跨異價值。
化仁海堤被海浪嚴重侵蝕,海灘寬度逐年縮減,第九河川局這廿年來在南濱、北濱、化仁海岸線興建淺堤,這廿年來成果展現,化仁海灘目前已經出現一百多公尺的海堤,由於海岸線上到處都是水泥構造物,第九河川局今年辦理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分年三期完成,第一、二期預算經費七千五百多萬元,第三期目前尚未估略。
第一期工程三千萬元,除了興建二公里長的堤防直達花蓮溪口之外,堤頂尚有自行車道可以供民眾觀海景、散步、慢跑、騎單車,同時以試驗性質,在南側堤防二百公尺堤坡植假儉草,假儉草上還設置九隻綿羊意象,是由白花崗石所雕刻,栩栩如生,每隻臉部表情及型態不一,可以成為民眾合照的焦點。
工程目前已經接近完工,為使工程能夠達到周延性,第九河川局聘請在地諮詢委員,針對工程提出檢討、建議,在地諮詢委員已經召開三次綜合會議,昨天上午召開第四次綜合會議,由局長顏嚴光親自主持。
召開會議之前,顏局長率領諮詢委員到化仁海堤第一期工程現勘,由工務課長吳明華現場簡報第一期工程的辦理的情況,也說明第二期工程的內容及動工時程。
吳明華指出,化仁海堤安全達到保障之後,後續接下來就進行環境營造,第九河川局將分年分期辦理,第一期辦理化仁海堤這一段二公里堤段,也把地方故事性的構思引進來,進行不同的營造方式,有點像七星潭的味道,化仁海堤完工之後,七星潭的遊客就會被分過來。
設灣生「吉野郵便局」意象
吳明華並指出,化仁海堤有五個區塊,五個區塊進行不同的手法辦理設計,有曲線、有幅度的都有,這是第一期的設計。其中在海堤上設置灣生「吉野郵便局」的意象,是化仁海堤上特別為吸引遊客的故事性話題。
他說,接下來還有二、三期工程,為營造化仁北端海堤的環境,將會把吉安的特色引入,包括農特產及吉安魚、龍鬚菜、單車意象、遮陽設施等,縣府正在興建吉安溪橋樑,南濱公園若和化仁海堤串起來,就會引進更多的遊客,創造觀光旅遊效益。
吳明華受訪時指出,第二期工程預算經費四千五百多萬元,目前正在設計,預計明年動工,堤坡上也會栽植草皮等,而第三期工程,目前尚未估略。
顏局長補充說明時指出,南濱到化仁整個東海岸線侵蝕嚴重,卅年來,第九河川局每年辦理海岸線抑潮、防潮,保護花蓮市民生命財產安全,由於海岸線充斥著水泥構造物,很難看,第九河川局這十幾年來除了治理工作之外,更走向生態、保育跨異價值,這是目前水利署強大的任務,
他指出,今年花費二千多萬元,試著把化仁海堤這部分原來水泥構造物覆蓋起來,藉由這觀念延伸到南濱、北濱海堤,把所有花蓮市民及觀光客,藉著自行車步道引道花蓮溪口。
連結當地背景文化
他並指出,除跨異價值、綠色營造及海岸植物之外,甚至把花蓮市故事的東西引到這裡,比如說「灣生回家」,他們是日據時代的人,這裡有他們的回憶,所以這裡設置一座藝術雕像,呈現當地的文化背景,還包括阿美族原住民文化、洄瀾,試著連結到環境營造加入文化裡面,創造花蓮更大的跨異價值。
顏局長表示,水利局目前積極保護花蓮市生命財產安全,我們也積極營造觀光,創造跨異價值,花蓮市民可以來這裡休閒,也讓觀光客更喜歡台灣,不用再去到夏威夷或是歐洲,在花蓮的海岸線絕對比外國海岸更漂亮。
一行人之後回到第九河川局會議室召開在地諮詢委員第四次綜合會議,縣府農業處漁牧課長黃耀興特別到場,第一個議程說明第三次綜合會議委員意見回應及辦理情形,其中委員蕭松山建議,關於海岸地形變遷監測項目,還要包含波浪、流場、漂沙、調查,應可提供更充分資料以探討變遷成因。
蕭松山並建議,分析縱斷面量(垂直海岸線)之離岸漂沙變化,可合理推算土沙浸淤量,及未來淤積區岸側消波塊吊離、拋放海側位置沿岸依據參考。
第九河川局規劃課說明辦理情形時表示,目前計畫針對波浪、流場、漂沙等項目,僅初步蒐集資料,蕭委員的意見將在明(一○六)年及後續年度,納入更深入的分析工作,以符合監測目標。
在意見交流中,諮詢委員劉源泉肯定第九河川局在化仁海堤環境營造的成果,他說,這雖然是很難的開端,但最後能把效果呈現出來,尤其把灣生故事引進來,添加更多的文化性。
劉源泉建議在綠色草坪上多種一些海生植物,營造一欉欉、一堆一堆, 環境更自然。
另一諮詢委員鍾寶珠表示,化仁海堤的環境營造,進步很多,建議多種植一些在地、本土植物,由於市民或是外地觀光客還是有殘障人士想到海邊觀景,還要考量更妥善的無障礙空間的設施,方便殘障人士進出。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