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國豐/報導
台灣「捨近求遠」每年進口陸砂逾千萬公噸,根據砂石業者估計,由於「利之所趨」,上千萬公噸品質堪慮的進口陸砂,其中不少混入金門海砂成為機製砂,有七成用於北北基與桃園地區的建案,未來恐有海砂屋之虞;砂石供需市場更促成金門盜採海砂日漸猖獗。業者強烈質疑並呼籲,進口陸砂品質應嚴格把關,並優先使用台灣本地砂石,確保台灣居住安全及遏止金門沿海海砂遭到盜採。
助長金門盜採海砂猖獗
花蓮縣砂石公會理事長周明松日前拜會本報社長謝立德,針對東砂北運業務及推動「建立砂石來源標示機制」等交換意見,謝立德向來訪理事長周明松表示,根據前往金門投資的花蓮房地產業者反映,由於金門沿海盜採砂石猖獗,導致金門沿海土地嚴重流失,令當地政府及業者相當頭痛。
對此,周明松說,金門盜採砂石日益猖獗,說到底,就是台灣每年進口上千萬噸的砂石所導致,然而,盜抽海砂為何能從廈門進入台灣?答案是「混砂」。台灣經濟部是根據中國核發的許可證進口天然砂,程序上完全合法。
但問題出在不需許可證的機製砂(從山上礦物打下來的碎屑),「大陸這邊很多都在機製砂中混了金門海砂進去,業者可以賺更多,又可以做到台灣(建築)需要的量,」他說。他強調,近年大陸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官方開始抓「兩違」(陸面上與海面上的違法買賣),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混合海砂建築強度不夠
「盜採海砂會危害到下一代的環境,廈門現在覺得沒什麼,卻要下一代承擔代價。台灣則是在地震帶上,如果使用混合的海砂,建築強度是不夠的,這多危險!」他擔心地說。
花蓮縣砂石公會理事長周明松五年前就已注意到台灣輸入海砂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到處陳情,卻多次碰壁。至今仍在大聲疾呼「建立砂石來源標示機制」。他指出,台灣每月從福建進口的八十萬公噸大陸砂石(簡稱陸砂)中,很多是「兩成機製砂加上八成的淡化海砂」,但少數不肖砂石業者為節省成本,將未清洗完全的海砂當「淡化海砂」賣。
氯離子超標致保固不久
周明松說,在台北購買砂石的價格,花蓮河砂是一公噸約五百五十元台幣,陸砂則是一公噸四百四十台幣。每公噸價差約一百台幣,建商為了節省成本而大量進口陸砂,「但部份廠商可能買到已摻入氯離子超標的淡化海砂,使得原本可以保固一百多年的房子,只用了三、四十年就安全堪憂,公共工程的品質也會有很大問題。」也就是曾讓台灣人聞之色變的「海砂屋」!
周明松感嘆,三十坪的房子,使用本土河砂與陸砂的價差為一萬五千台幣,「消費者會願意多付這點錢,以確保房屋安全。」但業者卻寧願使用更便宜的進口陸砂。因為,大量使用陸砂而節省成本的各家營建業者,依照每月進口八十萬公噸、價差一百元計算,全年總共竟可「多賺」高達十億台幣之譜,獲益頗為驚人。
東砂北運下滑到去年259萬噸
謝立德進一步詢問目前台灣每年進口陸砂數量及流向,周明松回答,不知怎麼,從九十六年起,台灣就死命的要求進口陸砂,每年數量從七百一十多萬公噸,到九十八年達到每年一千萬公噸,從九十八年到現在,每年都從大陸進口超過一千萬公噸的陸砂;從九十六年起,成為東砂北運死亡交叉,一路從七百九十萬公噸,下滑到去年的兩百五十九萬公噸。
周明松氣憤的說,所有國家都把砂石列為國防戰略物資,大陸也不例外,之所以會輸出砂石給台灣,他們官方說法完全是出自於對台灣人民的「讓利」,天曉得這些未洗乾淨的海砂,這「善意」卻成為既得利益者的工具,並衍生出金門海岸線迅速流失,台灣海砂屋暴增的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