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前天晚上盛岡山車@花蓮嘉年華會,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推出的瑞穗鄉鶴岡村梧繞部落伐木舞,氣勢磅薄,展現了力與美,蘊含著先民生活的片段,搶盡了鋒頭,鶴岡村長余新德說,這是第三次參加盛岡山車遊街。
前天晚上,巨木繫著六根橫挑木,左右兩旁各有六人扶持,由頭目引領,每位挑木人,頭綁毛巾、著短襪、穿布鞋,衣著帶著幾分傳統,隨著歌聲與吆喝聲的節奏,碎步向前慢慢移動, 二根巨木,一前一後相互呼應,伐木後方緊跟著穿著傳統服飾的阿美族女性,載歌載舞,歌聲嘹亮,舞步動感。
約有一百卅多年傳統
余新德說,伐木的意義是表現早年阿美人生活的方式之一,早期族人建屋、搭橋都需要巨木當建材,族人在山上砍伐後,合力運下山,再運到工地使用。
依據相關史料與口述傳說,伐木舞的古老的傳統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卅多年了,當初的原意是為了要搭蓋房子,搭蓋房子需要木頭,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整個部落的人都會群起集合來幫忙,一開始頭目會請巫師進行占卜的儀式,得到上天及祖靈的認可之後,頭目就會先派一兩個人上山尋找良木,也就是像檜木或樟木這類的樹木,找到之後下山來通知大家,接著就上山伐木,當砍下木頭之後先從高山上將木頭拖下山,經過河邊之後到了平地,才開始用挑的回家。
族人搭建房子 群起幫忙
伐木舞是梧繞部落特有的傳統,部落裡如果有某戶人家要搭建房子,在部落是一件大事,大家都會群起集合幫忙,齊聚在山上,老人家叮嚀年輕壯丁如何挑選良木、如何綑綁木材,大伙一起同心協力扛著木頭,經過顛簸不平的山間小路扛回部落。
也有「以歌載勞」用意
阿美族人是一個熱愛音樂的族群,親和力、明快節奏、旋律感染周遭的人,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阿美族人的生活與音樂密不可分的。在伐木運送過程中,大家都會哼著傳統歌謠,而歌謠兼具著兩個重要的作用,透過歌謠的吟唱來減緩肩上的負擔,「以歌載勞」的表現 由前面領唱的長者,隨時提醒夥伴們注意山間小路的障礙物,並保持平衡,是「以歌引道」的表現。
根據傳說,梧繞部落成立於清朝中葉以前,最初定居Pakitolan(於馬蘭鉤溪左支流塔拉阿蘭溪南方的台地,距現在的梧繞部落北方約一公里處),當時的居民約有五百多戶。至清朝末葉,由於發生「射殺信差事件」,迫使族人逃至山間,有的則遷往別的部落逃難約在清朝末葉,在當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匹漢人的送信馬,南北往返。
馬身上帶著鈴鐺,因此,從遠處就能聽見這匹送信馬的鈴聲。部落有一名叫Calaw的族人非常調皮,當送信馬經過部落時,他便用槍把馬射死。此事過不久,清兵就協同Cikasoann及馬太鞍的阿美族人,趁著族人不備之際,大舉入侵梧繞。
由於梧繞部落限於人數不足、武器的缺乏,年輕力壯及行走方便的人,紛紛往深山逃難。來不及逃跑者及老弱婦孺,皆被殺害;梧繞部落的阿美族人為了逃避敵人的追擊,因而四處逃難,有的逃往豐富部落、豐濱部落、宮前部落、青山部落、樂合部落等。由Sera-Hengan率領,躲至烏漏山與塔拉阿蘭山裡的族人,在山中住了二年,見清兵未繼續追緝,便決定下山,且不再回到Pakitolan,而往南遷移至當時所稱Cikamoraway,但族人仍稱為「Olaw」,阿美族語的解釋為色黑,本地的土壤顏色為黑色,土質肥沃,所以祖先在此生根發展,梧繞部落之名因而得以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