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柏霖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不明,其症狀包括關節本身及關節以外其他器官。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世滋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及持續數小時的晨間僵硬症狀,嚴重者會造成骨頭破壞變形。此外,身體其他的器官也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如:眼睛上鞏膜發炎、神經疾病、心包膜發炎或積水、肋膜積水等,少數人則會有腎小球問題。
好發於廿至五十歲的女性
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廿至五十歲的女性,女性患比男性多三倍,蔡世滋指出,自健保資料庫推算,臺灣約有千分之二以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屬於並不罕見的疾病。又,類風濕性關節炎係一消耗性疾病,因此,患者也會伴有疲勞、倦怠、體重減輕等情況。
傳統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採「金字塔型」模式,早年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先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接下來才使用修飾病程的抗風濕藥,再往上則是生物製劑,若控制不住病情,再繼續換藥治療,以期患者能緩解疼痛、避免骨頭破壞關節變形、維持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小分子口服藥 減輕針劑的恐懼
一名六十八歲的老先生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廿年,過去接受注射生物製劑控制病情,最近關節腫脹厲害,疼痛難耐,經醫師判斷,應是先前生物製劑療效不彰,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嗣改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蔡世滋醫師補充,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只要確診,醫師會評估患者病情及預後,採更積極治療,包括抗風濕藥、生物製劑等。近年有「小分子口服藥」,療效及安全性已經大規模觀察確認,且能減輕部分患者對於針劑的恐懼與不適,是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另一個治療選擇。
若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
應及早就醫 完善處置
蔡世滋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上應維持營養補充、適度的休息、運動,搭配正確的復健治療,減緩關節發炎及疼痛,維持良好的肌肉、骨骼功能,都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成效,他也呼籲民眾若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風濕免疫科就醫,才能即時診斷、完善處置、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