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花蓮縣衛生局昨天清查核災區食品,已要求者預防性下架納豆產品,日核災食品安全嗎?專家看法卻不同調,但吃不吃靠自己選擇。
日本核災五縣食品究竟安不安全?台灣核子工程專家賀立維接受媒體訪時表示,現在距離災才不過五年多,連輻射物質半衰期卅年的五分之一都不到,更何況輻射食品檢驗人力僅十三人,恐怕「一天工作廿四小時都檢驗不完」。
賀立維表示,輻射物對人體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鍶90」與「銫137」,前者與鈣質成分接近,容易被骨骼吸收,引發骨癌及白血病,後者則容易引起內臟癌症,更可怕的是,輻射物質對人體的影響不是隔天就看得出來,而是長期累積在體內造成的危害。
輻射物質對孩子影響最嚴重
賀立維說,輻射物質對孩子影響最嚴重,他曾到日本超市,發現核災地區的食品都會貼上「18禁」的標籤,建議發育中的孩子減少購買,既然風險還沒去除,那麼開放核災縣市食品還不是時候。
不過,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卻有不同看法。他說,環境中本來就有輻射物質,且日本核災前從未有人驗過食物的輻射值,根本無從得知增加的幅度。
超標多為福島蔬菜、肉及水產品 不是這次解禁項目
此外,二○一五年日本檢測福島周邊十七都縣共廿六萬件食品中,只有0.1%、共二七九件檢出輻射值超標,多是來自福島的香菇、野生蔬菜、野生熊、鹿、肉及水產品等,都不是這次解禁的項目。
李俊璋強調,日本、台灣對於輻射檢驗是全世界最嚴,光是照一次X光檢查的輻射量,等同喝符合輻射標準的開水五萬天,這麼低的劑量即便終生食用都不會有健康危害,他呼籲,政府應以最簡易、讓民眾看得懂的方式清楚標示產地,吃與不吃就是民眾選擇的權利。
網路謠傳產地英文字母代號 勿輕信勿轉傳
近日網路傳聞指出,如果食品產地寫東京都,但安全日期後面製造者代號「K」是福島產、「Oi」是櫪木產、「F」是福岡產、「Z」是千葉產、「A」是群馬產、「W」是奈良產及「T」是茨城產,強調這些是寫給日本人,教他們辨識不能買的東西,但這些食品都已在台灣超市、超商上流通。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日本輸入食品依規定需標誌「製造所固有記號」,每個食品業者都有相對應的產地代碼,民眾可到業者網頁查詢製造廠實際地點,因此特定代碼並非專指福島等地區,必須查詢後才能確認,食藥署也以日清食品舉例,該業者製造所固有記號「A」是指在茨城縣取手市製造。
食藥署強調,目前福島鄰近五縣的食品仍禁止輸台,針對網路謠傳日本食品在台流通,內容沒有相關的資訊來源,也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呼籲民眾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不要再轉傳。
食藥署昨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邱秀儀表示,為了避免核災區製造的醬料包闖關,將啟動市場專案稽查,加強有小包醬料的複合式包裝產品稽查。
已強化日本食品標示逐批查核
食藥署長姜郁美指出,十一月起邊境已強化日本食品標示逐批查核,昨天起將進一步逐一拆裝查核,如發現內容物、醬包等調味料包來自核災地區,即不可進口,如調味包上未印有產地,則要求業者提出產地證明。
輻射檢驗方面,姜郁美表示,以往日本食品輻射檢驗,是在產品完整包裝情況下進行檢驗,但本週起將特別針對醬油包、醬包等醬料,收集二百公克後另行檢驗,第一階段如驗出微量輻射物質,就會進行第二階段更嚴密的檢驗。
食品業者都應清查自家產品
姜郁美重申,進口食品業者都應清查自家產品,如發現有疑似來自核災區五縣市應自主通報並預防性下架回收,如查獲違法販售核災區食品,將依食安法開罰新台幣三萬到三百萬元
行政院食安辦日前舉辦日本核災區食品公聽會預備會議,經過六小時會議,決定將三場公聽會時程訂在十二月廿五日、明年一月二日、八日,並分別在新北市、高雄市、台北市等三地舉行,公聽會也將命名為「日本核災後食品風險危害評估及管理暨茨城、櫪木、千葉、群馬食品開放與否公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