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家貧的高一女生姜宜君,從唸國小時就作公益,國中時已成立公益協會,迄今近四年,除了自己出錢出力,還接受各界濟助物品轉贈給弱勢,迄今約捐出的物資有二百多萬元,昨天又把「群力慈善基金會」捐贈的二千五百公斤白米及及卅六箱尿布、五十箱衛生紙,轉捐給更生保護會花蓮分會,由花蓮地檢署檢察長黃和村、花蓮更生保護會主委黃淑珠代表接受。
一個窮孩子十五歲就助人,她說,她有六個兄弟姐妹,爸爸姜閔勝原從事電器工作,因一次意外脊椎受傷,下半身動彈不得,家庭的重擔頓失依靠,媽媽林淑靜,無一技之長,打零工挑起生活重擔。
雖然家道中落,在她唸國小時,有一天發現同班一名同學因家貧,偷同學的麵包吃,她很同情,就把獎學金拿出來,每天買麵包給這位同學吃,要求同學今後不要偷別人的麵包,幾百元的獎學金用完了,開口向媽媽要求支援,媽媽也把吃儉用的幾百元塞給她,她第一次助人,覺得快樂無比,之後,所有獎學金或逢年過節紅包都拿出幫助別人,同學得知也如入陣容。
用臉書分享助人想法及經歷
獲得網友支持贊助
姜宜君小小年紀,只因家中經濟貧困,長期接受受助單位幫助,已養成高度同理心及愛心的特質,運用臉書分享自己助人的想法及實際經歷,獲得固定網友的支持及贊助,群力慈善基金會即是其中的一個網友。
她說: 「小學三年級時,爸爸生病倒下了,當我們求助無門時,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這時是某協會的執行長,挺身出來幫助我們說,別人不幫,我們幫。當媽媽生病時,更生保護會花蓮分會主委黃淑珠又主動結合資源幫助媽媽就醫,也幫助家人找物資,度過最無助的時期。」
成立「角兒公益協會」 濟助弱勢更有力
唸國中,她想成立公益協會,但未成年人無法申請,後來於一○四年十二月,請她的爸爸當發起人,終於合法成立「角兒公益協會」,取名「角兒」的原因,是取「角落還有弱勢兒」需要幫助的意思,協會讓她做起濟助弱勢更有力量,由於帳目清楚公開透明,漸漸得許多善心人士透過角兒協會捐贈物資。
姜宜君這兩年來陪著爸爸和媽媽訪視慰問無數的案家,她說自己也親眼看過弱勢家庭的小孩,因父母親顧著喝酒,而不管小孩有沒有飯吃,小孩餓到去撿廚餘吃。
她說:「我只想盡力,去做好每件事,也許我做的不夠好,我曾有放棄的念頭,可是每次看到支持她的好人,透過臉書給她的加油與鼓勵,她就告訴自己,要再加油一點,再努力一點,堅持下去,很感謝這一路陪她走過來的同學、家人、群力慈善基金會、龍大,歡姊,珍大……和各位默默支持我的人,真心感謝大家。」
姜宜君的媽媽林淑靜說,她夫妻育有六名子女,最大的是八十九年次,最小的是九十九年次,家無恆產,她只靠綱路賣水餃,賺取微薄利潤,在受理各界捐贈物資時,她們也儘量捐款配合,幾年來省吃儉用己付出卅多萬元配合,她沒有特別的事業,但助人卻很快樂,這卅多萬元對她家中來說,幾乎是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