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伶/文
吉安鄉農會水稻產銷班員江新偉,今年三十五歲,在念花中時,就決定當農夫,大學念國貿系,參加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外貿培訓班訓練,認識家中也務農的同學林雅芳,並結為夫妻,二人都熟悉農事,妻子林雅芳也熟悉加工機具。二代從農的他們,不僅全年種稻種菜,忙碌農事,夫妻更合心打拚,為家中稻米打出「小諾米」品牌。江新偉說,感謝爺爺爸爸一生為家人付出辛勤耕種,接棒家中農田外,並以小大租地,繼續耕種,生產品質更好的稻米與農產。
家族種田快50年
苗栗客家人的江新偉說,爺爺帶著爸爸一家人,來花蓮吉安定居,當時是作工學農,有錢就買土地,家族種田快五十年;目前自有土地是二公頃,另種水稻二十公頃土地,都是以小地主大佃農方式承租,不僅種稻,還種一甲龍鬚菜與五分地的絲瓜。
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很忙,農田工作是一輪接一輪。他說,每年一到五月,要忙水稻田,也要忙著種菜,六月蔬菜以絲瓜為主,七月要割稻,也要準備翻土插秧,今年八月中旬氣候不穩定,秧苗更需花時間照顧,更由於颱風豪雨多,擔心收成情況不佳。
目前得知吉安農會水稻產銷班,被認定通過災害受損補助僅有四位農戶,預估今年最少會損失三分之一產量。他也提到,吉安鄉由於種植區域較偏北,稻穀成熟期最長,加上水源乾淨,吉安米的品質非常好,但今年二期稻作遲發性受損嚴重,稻榖很多都是不實心,變成空包彈,收成較之以往少了五成,以往一甲地有八噸濕穀的量,現在只有四噸。
他說,在勘災認定上,全縣似乎吉安鄉認定最嚴格,希望農政單位能向產銷班說明。另江新偉也感謝中央與地方政府對農友各項補助,如大型農機具等,這對農民都非常重要,但他也深感這十年來,政府公糧收購與小大政策,有些許改變及反覆,對農友來說較無法配合。
產銷班最年輕的成員
吉安農會水稻產銷班有二十三位班員,四十五歲以上約有六位,另十七位都是年輕的大佃農。江新偉說,他是年紀最輕的水稻農友,高中讀花中時就決定當農夫;水稻種植,以台十六號為主,十八甲農地所產稻米,都繳給吉安鄉農會進行公糧或農會收購,希望有機會,可以種「吉野一號」等不同或特殊品種稻米。
另有二甲地,採取友善耕種,採自產自銷,主打品牌為「小諾米」。江新偉的太太林雅芳說,原先是要自己吃,與賣給自己的朋友,由於大家都在分享,就開始進行網路行銷,一年大概可賣出十噸白米,收入大約七十萬元左右。
從碾米、真空包裝、出貨,都是用最新鮮的稻榖進行碾製。林雅芳提到,不惜成本添購烘穀機、碾米機、真空包裝機等設備;為讓吃的人安心,每期白米都會送中興大學進行三一○向農藥殘留檢驗,零檢出報告都會放在網路上,給消費者知道,希望他們夫妻二人的努力,能不斷傳承家族務農的經驗,並能有機會孕育栽種,更好吃的品種。
(花蓮縣政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