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花蓮吉安鄉南華村的「初英山社區」,社區居民聯手打造「不要臉公園」、「水水公園」,現在還有「周二老人騎馬日」、兒童桌遊、過河拆橋實境體驗遊戲;外地民眾在網路看到「不要臉公園故事」,會好奇搜尋並專程尋訪,在公園一旁牆面閱覽,知道公園故事後,紛紛打卡上傳,讓小小村莊,也成為網路上最夯的花蓮新祕境。
世代務農的初英山農村社區,村民大約二千七百人。水保局花蓮分局長陳淑媛表示,以前社區內有一處公有土地,被民眾用來養雞鴨鵝,總是發出難聞的臭味,環境也非常髒亂,初英山文化交流協會決定利用農村再生培根計畫,以僱工購料,號召鄉親一起來改善這處窳陋空間,也獲得農村再生的績優社區。
窳陋空間改善,獲表揚為績優農村後,社區長輩感到很驕傲,也更願意為社區努力。初英山文化交流協會監事鍾寶珠說,當時全部經費只有三十三萬元,但每天動員三十多名大小朋友,利用在地獨特的砌石、竹子、粘土、茅草,建築了社區的涼亭、茅屋、並且把污穢髒亂的鴨寮,闢建了一處公園。
當初在農村再生過程中,有一些村民不太認同,所以噴了不要臉三個字,所以乾脆取名為不要臉公園,反而讓社區夥伴更加團結。鍾寶珠笑著說,要厚著臉皮,就像不要臉,以正向力量不斷鼓舞,就會有更多勇氣繼續向前走。
現在公園有小朋友玩「過河拆橋」互動遊戲基地,目前也對外開放辦營隊,讓小朋友體驗過河過程,互助團結支持夥伴的重要性;另也結合公園生態,帶領小朋友認識生活環境,並製作成童謠展示空間。陳淑媛與鍾寶珠帶著大家沿著公園步道前行,看到水保局與村民共同打造的「水水公園」,小朋友發現公園共有十一種青蛙,公園也化身成為兩棲類青蛙培訓基地。
社區目前有「台灣兒童發展協會馬匹輔助教育中心」進駐,每周二是長輩免費的騎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