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文杰、劉怡伶/綜合報導
花蓮農改場與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日前舉辦「噶瑪蘭族廚房小旅行」,帶領消費者拜訪新社部落,進入噶瑪蘭族的廚房。農改場表示,行程由新社社區發展協會接待,安排訪客前往噶瑪蘭文化中心,體驗巫師祭儀與祈福,並認識噶瑪蘭族祖先遷徙與落腳新社的故事,並體驗採集處理野菜、海菜貝類等傳統食材與料理的新鮮滋味,也教導動手採集林投葉編織阿里鳳鳳。
協會總幹事潘國祥,不僅分享部落守護岸邊的珊瑚礁,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里山倡議精神外,並述說部落故事。他說,「祖先當年乘坐整支原木做成的船,從宜蘭飄洋過海而來,看到岸邊的拉拉板山,便從這裡上岸,我們稱之為巴特虹岸」。
巫師特別為訪客祈福
潘國祥說,噶瑪蘭族對祖靈十分崇敬,從事捕魚、打獵或其他活動,都會進行祭儀祈求祖靈的庇護;潘烏吉女士,是噶瑪蘭族碩果僅存的最後一位巫師。現場潘烏吉也特別為訪客,進行傳統祈福儀式,祈求祖靈保佑,並請大家品嘗祭祀用的香純黑色酒釀。潘國祥表示,這是部落青年依照耆老回憶與口述,所復刻的傳統酒釀,最近二年試作成功,才得以限量生產。
「噶瑪蘭族是種稻的民族,選擇適合種水稻的新社落腳」。潘國祥說,這造就了,層層疊疊的海梯田,族人的食材採集,也橫跨山海,從住家旁到山邊,有翼豆、昭和草、刺蔥、香蕉心、月桃心等各種野菜。海裡則依季節有洄游的魚類,如飛魚、鬼頭刀、白帶魚等,潮間帶更是抓寶勝地,有鹿角菜、紫菜、龍蝦、貝類等各式食材。
帶遊客上山下海 採集各種食材
活動中,部落族人帶領遊客上山下海,採集各種食材,讓遊客五感全開。跟著媽媽一起參加的吳小弟,採了好多野菜,也嘗到各種食材,現採現煮的鮮甜好滋味,並直呼「太好玩了、下次還要再來」,另遊客潘朵拉則說「第一次在海邊現吃剛從礁岩採下的貝類,沒想到肉質是脆的,又這麼鮮甜,真是意猶未盡」。
部落青年林玉妃則教如何處理各式野菜,煮成部落家常的七菜一湯,一鍋湯裡同時有七種野菜。另有部落青年阿龐,帶領遊客製作香蕉糯米飯,搗打後,變成香蕉麻糬。潘國祥媽媽則解說,並示範各種海鮮海菜的料理方法,包括紫海膽、紫海菜、斗笠貝、綠絲海菜等。潘媽媽說,「通常就是用辣椒、大蒜、鹽巴拌一拌,就可以吃到鮮美的海滋味」潘媽媽說。
將地產地消概念 結合原民傳統文化
O'rip則表示,廚房是最接近文化的地方,尋原味的部落廚房小旅行設計包括了食材課、烹飪課、食器課及飲食倫理課,讓遊客從「土地到餐桌」來深入認識體驗部落文化。另花蓮農改場則說,感謝農村發展基金會支持,可將地產地消概念,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在O'rip團隊合作下,才能推出【尋原味】花蓮人廚房的穿梭旅行。
花蓮農改場強調,透過部落深度體驗,除讓訪客對原住民族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也讓場內在原住民農產業輔導上,有更多啟發,打開未來合作契機,與探索部落農遊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