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林道生(左圖‧記者李婕妤/攝)給人的印象是屬於音樂界少數「不平凡的平凡人」。台北人看起來是「在偏僻花蓮縣教音樂的鄉下人」。在全國,曾得過文藝獎章,在花蓮縣,他曾當選為模範青年、資深優良音樂教師等,對地方上音樂教育有超人努力。
「更可貴的是林道生在作曲方面的奮鬥精神,他在經濟生活困苦,教學工作勞累的情況之下,還能自修苦學作曲,終於使他從歌曲小品作到大型合唱或器樂作品,這個成就不是一般台北人所能做到的。如果不是對音樂具有無比的熱情與不動的毅力,那是絕對做不到的事情。」這是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會長許常惠教授對林道生的評語。
林道生,彰化市出生,一九四○年遷居花蓮,小學接受的是日本教育。一九四七年父親過世,留下兄弟姊妹十個人,靠母親替人縫補裁製衣服微薄的收入維持家計,一家生活陷入極度的困難與痛苦。同年六月小學畢業,考入全公費的省立花蓮師範學校四年制簡易師範科。
學校一位張仁模老師,著迷於原住民民謠,常安排原住民學生唱歌,由林道生協助記錄各族民謠的工作,而培養了對原住民音樂的濃厚興趣,引起他後來走遍山地鄉兩百多個部落採集音樂及神話故事的調查研究工作。
一九五一年,當時十七歲的林道生自花師畢業,擔任小學教師,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走路到學校練習一個小時的鋼琴。為了從日文書籍學得音樂的理論,星期六下午還去花崗山的東淨寺跟一位留學日本佛教大學的曾普信師父學習日文。
後來,雖然有機會出國深造,但是母親以抱歉又難過的聲音說:「你的那一份薪水對我們家庭的生活很重要!」從此林道生覺悟了自己一生的求學階段已告結束,以後一切都得靠自己進修了。之後,林道生加入亞洲作曲家聯盟及亞太地區民族音樂學會,得以出國觀摩學習獲得充實自己。
林道生自十七歲擔任小學教師到六十五歲從大學教授退休,四十八年的音樂教育及作曲生涯。曾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文藝金像獎、金環獎、清溪金環獎及各類作曲獎等四十多項。
發表音樂、原住民文化等文章七百多篇,作品涵蓋從傳統到現代,有獨唱、合唱、清唱劇、室內樂、管弦樂等八百多曲,書類著作有攝影、音樂、原住民文化、神話等三十多冊。這位後山不平凡的音樂家林道生,出生貧困家庭,也沒什麼傲人的學歷,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仍然四時起床埋頭用功讀書吸收知識及不停地寫作,目前專注於以原住民歌謠的管弦樂作曲,要把原住民音樂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