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伶/文
台灣自二○一○年底引進「里山倡議」概念和作法,受到各界重視,特別以林務局為首,在政策研究和實務推動計畫上給予支持,奠定里山倡議在台灣發展的基礎。花蓮林區管理處表示,為將保育工作具體實踐,積極配合林務局推行相關濕地生態復育計畫,以符合聯合國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里山倡議」精神,並以生態環境補償的方式,輔導社區部a落邁向「友善耕作」,擴大棲地保育面積及及效益,並取得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共同認證的「綠色保育標章」,作為發展在地多元性產業特色,及孕育豐富的在地生物多樣性目標。
友善環境恢復生物多樣性
「生產型濕地復育」計畫的重點,在於營造友善的環境,恢復生物多樣性,尊重在地原民傳統動植物利用,展現傳承價值繼而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目的。花蓮林管處提到,以「生產型濕地復育」計畫來實踐「里山倡議」目標,簡單的說,也就是以「森林是大海的戀人」為概念,藉由濕地及河川綠帶,將森林生態系及農田生態系串連,並結合「社區林業計畫」、「加強森林巡護計畫」與社區合作,採點、線、面營造策略,讓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以達資源永續利用為目標。
花蓮林管處輔導8社區部落
另花蓮林區管理處長吳坤銘表示,藉由推行友善耕作邁向綠保標章認證,以及維護自然環境資源、在地生活智慧與傳承文化,促進產值產能提升,奠立永續經營管理為輔導重點。他說,目前花蓮縣已有八個社區(部落),接受管理處補助輔導,分別有石梯坪、靜蒲、吉浦巒、富興、豐南、北林、中正、石牌等社區(部落),總營造面積已達二十一點一公頃。
石梯坪、富興、豐南獲認證
石梯坪、富興、豐南,已先後取得「綠保標章」認證,找回原本農田生態系中的珍貴物種,如環頸雉、台東間爬岩鰍、日本長腳蛛、橙瓢蟲,足見推行績效顯著。吳坤銘提到,明年度預計會再增加清水部落、中興部落及復興部落,復育面積增加三十四公頃。估計總共有十一個社區(部落),一起參與生產型濕地復育工作,復育面積累積達午五十五點一公頃,提供生物緩衝、多樣化的棲地選擇。
花蓮林管處在今年十二月三日,花蓮文創園區十九棟,辦理「濕地保育成果展」以「森林是大海的戀人」為展示主軸,並安排有七個展區,以主展區、互動遊戲區、森林生態區、濕地生態區、濕地社區、濕地繪本區及食蛇龜保育區,結合保育趣味闖關遊戲,讓整體活動,在兼具教育性與熱鬧氣氛中進行著。會場也展示八個社區(部落)所生產出來的海稻米、濕地米、吉拉米代米、糖蜜、輪傘草等友善農產、文創產品等濕地保育成果展示。
另花蓮林管處今年十月,已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國立東華大學、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阿美族Dipid部落,及噶瑪蘭族新社部落等十七個單位,成立跨域平台,有效的進行各項工作項目權責分工,像是修復舊有水圳、生態監測、影像紀錄、友善農法的施行輔導,及部落參與式評估等,透過每月一次的會議,採產官學攜手合作模式,將具有「森│川│里│海」特色的新社部落、復興部落,具體實現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里山倡議核心目標,成為台灣里山里海的新亮點。
(花蓮林區管理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