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教育部適性分組計畫今年度(一○六年)將正式納入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教育處長劉美珍日前至鳳林國中蔡宜昌老師的課堂進行觀課活動,實地了解補救教學在現場實施的情形,對於蔡老師在課堂上實施「提問式教學」,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表,給予肯定,劉處長並指出在一般課程中也應該實施這樣「以學生學習經驗為本位」的教學方式,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教育部為提升低學習成就學生學習成效,於一○三年起辦理適性分組教學實驗計畫(兩班三組),花蓮縣有鳳林、瑞穗、富里三所國中參加,並由玉里國中校長林國源自編國中數學科七年級教材,進行補教教學教材教法上的嘗試,歷經一年的努力,參加計畫的學生平均進步率達到六成五,而PR值10以下學生進步率更一舉突破八成,成效斐然。一○五年參與計劃學校擴大到七所國中,並將本縣開發的閱讀為本數學科教材分享與外縣市使用,全國的教師都可以在師大數學教育中心網站下載。
劉美珍表示,花蓮縣數學科在國中教育會考「待加強」學生比例的降低,一直是教育處的重點工作項目,除與均一教育平台合作外,更積極辦理適性分組教學實驗,將兩班的學生分成三組,搭配所開發的教材上課,幫助低學習成就學生,提升數學學習動機與成就,除了學生成績普遍獲得進步外,更有學生在縣內學力測驗成績從PR值24一舉提升至PR值71,獲得教育部長官的肯定。
劉美珍說,傳統教室中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的經驗只有被動聆聽,一整天七節課下來,除了參與度不高外,無意間也養成學生被動等待的習慣。近年來,從學習共同體、學思達、翻轉教學等,一波波由教學現場老師所開發出來的教學法,都在揭示一個道理,學生的參與才是教室真正寶貴的風景,就像在蔡老師課堂上,學生上台解完數學題目後,還要向全班同學解釋,就是最好的做法。
另外蔡老師還有一個很值得現場老師學習的作法,就是珍惜學生的錯誤,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經常會有一些迷思概念,當學生解題發生迷思概念時,蔡老師會請他上台發表,透過他和台下同學彼此的討論,找出迷思概念,然後訂正過來,再一起歸納出一些心得筆記下來。這樣珍惜錯誤,並且從錯誤中獲得成長的教學方式,讓原本害怕犯錯的孩子,可以將錯誤視為成長的機會,富有很好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