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文康/報導
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的清水山步道,受到去年九月底梅姬颱風侵襲影響,通往該步道前的大禮、大同林道土石坍方嚴重,仍無法進入步道搶修,太管處副處長張登文昨天表示,在搶修通往該步道的林道後,預計今年初可以搶通及開放。
清水山步道海拔兩千四百零八公尺,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區的東北方,清水山步道其東邊為蘇花公路的清水斷崖,緊鄰太平洋,西邊以砂卡礑溪為界,全區面積為八百公頃,該區屬於生態保護區,一般遊客必須經過申請才能進入,因地勢險峻,對外交通不便,所以相對國家公園內的其他地區來說,鮮少受到遊客之干擾,目前僅有大同、大禮兩部落有十多戶人家居住,因此保有較完整的生態環境。
同禮部落推動「生態旅遊」
張登文指出,在國內盛行生態旅遊後,清水山步道成為熱門登山路線之一,由於清水山擁有豐富自然生態,早年也是太魯閣族傳統的獵區之一,遊客雖耳熟能詳,卻很少申請進入,清水山區蘊藏許多動植物資源,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及同禮部落的合作下,有心推動「生態旅遊」,並結合當地固有文化或特色,希望讓遊客有不一樣的體會。
去年九月二十五日,梅姬颱風侵襲台灣後,通往清水山區的大同大禮步道受損嚴重,太管處隨即展開發包災後搶修工程,在完成大同大禮步道搶修工程後,進一步發現清水山前的林道,遭到嚴重土石流,步道被大量土石及倒木覆蓋,太管處宣布該步道緊急進行封閉。因風災受損封閉近三個月的清水山步道,近日許多山友計畫攀登太魯閣清水山步道,卻發現仍處於封閉狀態,陸續詢問太管處,清水山是否可重新開放 ?
太管處只能向山友說聲抱歉,由於風災的造成土石流相當嚴重,在完成大同大禮通往該步道林道的搶修工程後,才能進一步整修清水山步道,請山友們能暫時忍耐一下,預計搶修工程在發包後,今年初可以完成。
太管處表示,清水山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少數沒有大規模動物資源調查的區域,僅曾針對同禮部落的哺乳動物像調查,以及珍貴稀有的彩蝠進行生態研究,據當地居民表示,台灣黑熊在這裡也有穩定的族群量,運氣好的話,就會與牠們在林道上狹路相逢,登山客們可要特別當心;進入清水山區域需要先向太管處申請,且需要爬行陡峭山路,遊客必須衡量自己的體力。
清水山屬於一等三角點。和三角錐山、塔山合稱太魯閣三山。東側由岩崖陡落於太平洋造就著名的清水斷崖;西隔砂卡礑溪與三角錐山相望;南邊與花蓮平原、海岸山脈相連接,山頂展望達三百六十度,遠望奇萊東稜、北一段、北二段,近觀二子山、三角錐山、曉星山。
清水山生態豐富
太管處委託學者專家調查清水山的生態,共觀察到十四目三十科五十八種,其中屬於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共有二十二種,包含一級保育類的林雕與藍腹鷳;二級的台灣獼猴、台灣山羌、台灣長鬃山羊、大冠鷲、松雀鷹、黃嘴角鴞、鵂鶹、綠啄木、棕噪眉、白喉噪眉、莫氏樹蛙;以及三I級的台灣山鷓鴣、灰喉山椒鳥、烏頭翁、白尾鴝、台灣紫嘯鶇、黃胸藪眉、白耳畫眉、冠羽畫眉、松鴉。屬於台灣特有種生物的有十四種,特有亞種更高達二十二種。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水山區發現到「呂氏攀蜥」,這是近年發現的原生攀蜥,以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之名來命名,就牠地理分布而言,出現在這裡並不意外,但卻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第一筆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