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整理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為慶祝元宵節,並將特有傳統民俗節慶推廣至國際。自一九九○年起結合民間及地方政府資源,辦理大型燈會活動。燈會原以「臺北燈會」之名,每年舉辦一次,成為臺灣最重要燈會活動。
早期場地皆固定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從二○○一年起改為全國各地巡迴舉辦的臺灣燈會,交付由各都縣市角逐主辦權,各地鄉土民情與花燈、主燈配樂的結合亦逐漸成為一大特色。例如於宜蘭縣舉辦時,主燈配樂即以午後雷陣雨聲為開頭;嘉義之配樂則融入高山青等名曲。
二○○一年臺灣燈會開始至各縣市輪流舉辦,主辦縣市由總統親選,時任總統陳水扁說,南北要平衡,所有的縣市都要輪流舉辦燈會,二○○一年及二○○二年在高雄舉辦時稱為高雄燈會,到二○○三年在臺中舉辦時才正式稱為臺灣燈會。
二○○三年臺灣燈會開始與日本Yosakoi祭典雙向交流,日本團體參與臺灣燈會白天之踩街街舞活動與開燈表演,臺灣團體參加北海道YOSAKOI索朗祭及其他祭典。二○)五年臺灣燈會為利國內外行銷並有自己的Logo,設計出「暈出黃色光芒的紅色燈籠」,隱含台灣人望子登龍(燈籠)的寓意,舉凡從宣傳用的羅馬旗幟、文宣品、海報等都印上台灣燈會Logo,提升燈會的認同感。
二○○七年間,觀光局邀請美國探索頻道節目製作人來台參訪臺灣燈會元宵活動,經該節目評估,臺灣燈會已具世界級水準,值得向全世界推薦,因而被探索頻道評選為「全球最佳慶典活動」之一,邀請拍攝團隊特地來記錄,並製作了長達一個小時的系列節目於全球播放,向全球推薦臺灣燈會的璀璨魅力。
二○○八年台灣燈會主辦權開始採評選制,由有意主辦的縣市政府提出企劃案,由觀光局邀集八到九位學者專家,針對申辦場地、交通規劃、安全管理、接待能量、觀光產品規劃及經費籌編等項目評選,進而選出下一年度的主辦縣市。
二○一六年臺灣燈會為廿七年來首設離島將金門縣、連江縣與澎湖縣的元宵燈籠文化納入臺灣燈會,於臺灣燈會共同展出。
二○一七年台灣燈會為廿八年來場地最廣大,總面積達到五十公頃包含兩燈區虎尾與北港,也是展覽燈飾最多高達三千盞以上,更設立新住民燈區與在地農業特區,及打造聲光動態三效果的八米大型布袋戲偶進行定時演出展現在地偶戲特色
另外在北港燈區裡因為北港為燈會原鄉在巷弄燈區裡打造電動花燈是北港特色之一,而藝閣車更是北港一大特色,讓燈會增添不少看頭,堪稱是一場聲光動態藝術美感的一大饗宴,整個設計可以說年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