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走過一甲子的中橫公路,曾是台灣公路開拓史的驕傲;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等天災重創,美麗的中橫梨山段幾近廢棄十八年;十八年的山林復育,梨山居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期待渴望有條「農產的生路」。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去年七月,與台中市副市長林陵三等人赴梨山視察,在地人除要求開放台電的專用隧道運人、運農產,也呼籲交通部儘快以隧道通過坍方區,復建中橫主道,讓中橫重生才是長久之計。
山林休養與人民生計在拔河 痛在民心
地方人士說,「封山」已十八年,經歷多次藍綠的政權輪替,至今仍無法在「山林休養」與「人民生計」取得平衡點,成為地方之痛,更是人民渴望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梨山、谷關居民、業者從每年抗議,一度還呼喊要脫離台中管轄,近幾年雖已從極度憤怒到無奈接受,但這不表示對修復中橫毫無期待。
中橫到底修與不修?此雖非地方管轄,卻影響台中、花蓮兩地居民的交通、產業至鉅,花蓮縣長傅萁、台中市長林佳龍、花蓮縣及台中市籍的立法委員,都該登高一呼,若能因此促成中央正視,不僅解決多年沈痾,創造地方之福,也寫下新政績史頁。
六十多年前開墾者的蓽路藍縷,闢建這條一九二公里的山林命脈,發展沿線水果、茶葉產業,也創造觀光收益;天災巨變後路斷,因疾呼「尊重生態」聲音,坍方走山路段未再重整,目前僅靠便道,遇雨路斷,且管制時段。
用命換來192公里的淚與笑 訴不盡的故事
中橫的路權管轄是交通部公路局總,影響至鉅卻是台中市、花蓮縣民;以往中央與地方常「不同調」,如今綠營完全執政,林佳龍已喊出「重新檢討的時機成熟」,不僅是看到山林已充足休養,此時少了非理性的政治力介入,或許也正是中橫再造契機。
這條穿越台灣百年山徑的中橫,不僅是梨山居民的農產生路,也是條充滿血淚故事、一條傷痕累累的公路,承載許多的記憶。
一九五六年七月七日,中橫在台中、花蓮兩頭同時舉行開工。這條東起台中東勢、西至花蓮縣秀林的山路,全長近一九三公里,五、六千人一斧一鑿、一鍬一鏟,在千仞峭壁搏命闢路,二二五人殉難,平均一公里犧牲一點一七條人命。
中橫見證了高山也能創造經濟價值
當年興建中橫兼具軍事、安置榮民和發展高經濟價值農業的多重考量。故總統蔣經國曾說,中橫證明海拔二千公尺的高山,也有辦法創造經濟價值;前總統李登輝力讚梨山能發展精緻農業,陳水扁也誇梨山是台灣的花果山。
但這些成果,毀於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雄偉瑰麗的中橫自此變色。地震過後,政府花十九億搶修,二○○○年五月初步搶通,但同月五一九地震又被摧毀,當時台中縣長廖永來主張「封山」,停止復建中橫,讓大自然休養生息。
盼開放台電專用隧道 坍方區興建隧道
二○○二年公路總局復建上谷關至德基段,又遭七二水災全數沖毀。公路總局估計,修復至少花十八億元,且受損比九二一大地震還嚴重。經建會二○○四年七月底舉行聽證會,決議不復建,廢棄封路至今。
立委江啟臣去年七月會勘後表示,中橫本是省道台八線,現在台電所建的便道路況差、功能有限,要求公路總局應恢復中橫「省道身分」,開放中型巴士走青山下段進入梨山,讓梨山的農產及觀光產業藉此復甦。
交通部常務次長范植谷當時回應,公路總局已編列十億元改善便道安全,預計二○一七年底前分三階段完工,他已指示公路總局評估是否提升為省道等級,並開放通行中型巴士。
梨山里里長陳政福說,與其花費十億維護先天不良的便道,不如直接把錢投入重建中橫,開鑿隧道取代中橫主線(青山上段),安全與方便性都可一勞永逸。林陵三主張,希望中央短期協調台電開放專用隧道,長期在中橫主線以隧道通過土石坍方區,才是中橫的長久之計,但時台電無人出席,對此沒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