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季林、劉怡伶/聯合報導
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策劃承辦「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暨「大空王佛│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拓片展」,昨天在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開展,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管國志、縣府文化局副局長曾芳榮、花蓮縣山東同鄉會理事長王作民、總幹事張著學及榮譽理事長曹勳彰、立法委員徐榛蔚服務處主任陳文卿、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劉惠萍及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李秀華、花蓮洄瀾詩社社長余國強、花蓮縣美術協會理事長彭榮美、薪傳獎得主蔡平陽及王鼎之、書畫家蔡政達、馮海生夫人賴豔珠、書畫家王慶祥及多位藝文人士共襄盛舉。
文化局展至3月23日
展期即日起至三月廿三日,期盼能藉由這次的展覽,弘揚齊魯文化並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管國志說,這次展出的「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代表了孔子儒家思想,「大空王佛│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拓片展」則是代表了佛教文化經典,兩者都是第一次在花蓮展出,也象徵兩岸文化是可以相通、互相交流。
中華文化特色,就是擁有巨大包容性與生命力。管國志提到,來花蓮也深刻感受,在地獨特的歷史與文化,他認為「文化不分國界」、「文化是可以與思想跟靈魂互相交流」,也期望透過活動傳承與創造,進行文化深根與交流。
文化局副局長曾芳榮也說,這次美術館二樓展出「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是山東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在台灣長期巡展的文化活動,展品包括山東博物館、孔府文物檔案館珍藏的漢代壁畫、畫像石上的孔子像,和宋代以來孔子畫像、孔子聖跡圖的仿製品等共四十三幅。
單元式介紹至聖先師
這些展品採用高模擬技術製作,最大程度還原原作風貌,將這些珍貴的歷代孔子畫像完整展現,以單元式介紹至聖先師,色彩及墨線皆十分貼近原作,全覽孔子的聖跡。曾芳榮提到,本展在「玄」及「儒」審美情緒的追求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另一樓「大空王佛│山東北朝摩崖刻經拓片展」,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山東北朝佛教摩崖刻經,包括高達十七米的鐵山《石頌》、東平洪頂山《大空王佛》等,氣勢磅薄,震撼人心。傳獎得主,也是花蓮書法家王鼎之老師說,這些古字都是很棒,是可學習臨摹的經典作品。
佛教摩崖刻經 視覺震撼
摩崖刻經作為北朝特定環境下的產物,據今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以雄逸高古,氣勢恢宏而著稱於世。其中,高達十二公尺的「大空王佛」,「佛」字是北朝時期最大的漢字大字鼻祖,榜書之宗。高達十七公尺的鐵山「石頌」亦蔚為可觀。
這次展覽即日起至三月廿三日,走進美術館一樓,就可親身感受山東佛教摩崖刻經,所帶來的視覺震撼,與各個精典作品;走上二樓,透過形形色色的孔子像,如同穿越歷史的迷霧,走近這位孤獨的哲人、智慧的導師,也能感知偉大孔子的個人魅力,領悟孔子思想精華所在。文化局說,歡迎鄉親民眾一同前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