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文杰/報導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積極推動社區林業計畫,以推廣山林守護、生物多樣性保育、環境教育、生態體驗為主軸,並針對受補助社區或協會,進行森林相關產物的利用調查,透過耆老訪談,記錄各部落、族群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及生活智慧的傳承。
定居在花蓮南區秀姑巒溪西岸的富里鄉東里村,是「西拉雅族」的代表性部落之一,他們傲人的竹製技藝,大至竹塱屋,小至竹製提籃、篩蜆用簸箕、平埔族式背籃等不同生活用具,都充分顯現西拉雅族人的手藝與生活智慧。
這些傳統技藝的保存過程,卻也屢經波折,在長期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下,包含語言在內,傳統文化的傳承皆曾顯現危機。近年來,西拉雅族在正名成為台灣原住民族後,平埔族的語言、技藝尋回,也在林務局的支持、在地發展協會的協助與耆老們相互教習下,獲得較完整的保留。
平埔族的竹藝製品製作頗為繁複,從基本的備材、剖竹、削薄技巧,到編製打底、邊條固定、竹撐片敷設、烤火、成品等過程,都須謹慎拿捏,若是要製作竹塱屋,則更須要注意安全問題,因為「塱」就是「穿」,使用刺竹,將小竹穿過大竹,以榫接的方式搭建,由於竹材大小不一,每個塱口都是對照單一的竹材,穿過去以後為了使房屋更堅固,主樑還會使用黃藤以特殊的方式綁縛,成品足以抵擋東部頻繁的地震與強烈的颱風。
現今東里派出所前,有兩株一百三十餘年的蘇鐵,不僅是當地精神地標,也是百年來人事變遷的見證。遊客倘若遠道前往,別忘了到現場觀摩族人們精湛的技藝,那是一份傳承久遠的生命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