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李登輝卸任後於二○○一年五月間,出版「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新書,內容大都談及自己的豐功偉業及評論政壇人物言行,實際上,李登輝從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逝世,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一九九○年五月廿日,國民大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主計處公布一九九○年,臺灣人均國民年收入已達一萬美元(約新台幣卅萬元),執政前後共十二年總統任內的政經發展仍有討論餘地。
主計統處統計,國民平年所得(按二○○一年價格計算),一九八八年為為廿一萬一千五百零八元,到二○○○年為卅九萬九千五百八十二元 ,年增率自百分之二到七,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八年蔣經國執政時期的年增率最高為百分之十四,當時號稱「台漢錢淹腳目」。
李登輝執政時期的國民所得年增率遠遠不如蔣經國執政時代,評論員分析有下列因素:一是兩國論,二是大陸投資戒急用忍政策,三是中共導彈發射到台灣海域,四是廣設銀行。
李登輝執政 失去在大陸投資機會
評員認為,李登輝執政,不僅失去了在大陸投資機會,也升高了兩岸關係的緊張,對台灣經濟影響很大。前經建會副主任委員葉萬安於二○○六年發表文章說,李登輝執政後,於一九九六年對兩岸經貿祭出「戒急用忍」政策,台灣經濟即開始走下坡」。
無獨有偶,聯合報系的經濟日報稍早之前在九月二十一日社論「自由貿易對台灣是禍?是福?」也說:「一九九六年李登輝前總統對兩岸經貿祭出「戒急用忍」政策後,台灣經濟開始走下坡」,筆調神似。
拚經濟帶進「黑金政治」台灣沉淪開始
評論員認為,李登輝接任總統,意味台灣威權統治年代的結束,急於為台灣撕掉「威權」標籤,改貼「民主」標誌,在經濟發展上向新自由主義靠攏,高舉反壟斷大旗,將國營事業民營化、開放金融業、反對證券交易所得稅、反對都市平均地權等連串政策,將台灣原本不明顯的貧富界限劃出清楚的分隔,糟糕的是,為了拚經濟,帶進了「黑金政治」,成為台灣沉淪的開始。
最明顯的例子是廣設銀行,在兩蔣時代,銀行為特許行業,當時全台灣銀行家數為廿五家,李登輝繼任後,打著「金融自由化」的旗幟,為財團開銀行鋪設康莊大道:透過修改銀行法,台灣共核准增加十六家新銀行。
開放新銀行設立後,財政部後續同意多家信用合作社、信託公司改制成為商業銀行。對於這項金融開放措施,無論是單純市場開放的考量,還是政治目的介入,這項開放政策,讓政商緊密結合,成為生命共同體,重傷台灣的分配正義。
一九九一年底起,新銀行陸續開張營業,金融市場飽和、競爭激烈,為了爭取客戶,部分銀行或降低承作標準,或放寬授信條件,削價競爭,以致不良債權大增,金融業逾放比過高。
一九八八年台灣爆發本土金融危機,中央票券公司跳票,連鎖反應是宏福票券、泛亞銀行、台中企銀都出現經營危機,引發金融業震盪。李登輝說台灣的銀行太多了,財政部也依銀行法「主管機關必要時可以暫停受理新銀行申請案」的規定,宣布暫不受理新商業銀行與工業銀行的申請。
新銀行一家家出狀況
雖然新設銀行喊卡,但已營業的新銀行一家家出狀況,中興銀行爆發一百多億元的非法超貸弊案, 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接管中興銀行,自此中央存保公司一直接忙著接管出紕漏的銀行,包括接管台東企銀、花蓮企銀及力霸集團王又曾創辦的中華商銀、寶華銀行(前身為泛亞銀行)、慶豐銀行。
這一波金融危機中也有重量級政界人士落馬,李登輝時代的立法院長劉松藩,與前廣三集團總裁曾正仁共同向台中商銀超貸十五億元,抽佣一億五千萬元,涉及共同背信罪,曾經在立法院「喊水會結凍」的國民黨立院黨鞭廖福本,後因奇美假股票案入獄;李登輝的大掌櫃劉泰英則也因侵占政治獻金及國安密帳等案,觸犯侵占、背信、銀行法、稅捐稽徵法、公司法等罪而被判刑入監。